于敏 著名电影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于敏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13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于敏
著名电影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于敏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13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于敏先生自1947年从事电影工作以来,先后创作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桥》一经问世,就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5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和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于敏曾对媒体讲述《桥》的创作过程,为创作该剧,他于1947年冬初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3个月之久,此后创作了该剧本。于敏曾对媒体回忆,“当时招待所已住满,所内大厅中有圆柱,圆柱周围是环形的椅子。我占领了一个圆柱和环形椅。膝盖是我的写字台,环椅是我的宝榻。夜里,我屈身而卧,如虾米状,好处是不受干扰,翻身时,要站起来,转一个方向,再抱柱而眠。《桥》的初稿大约有一半是在膝盖上完成的。”
于敏生前还有诸多作品,他创作了讴歌抗日女英烈的爱国电影《赵一曼》,以及《高歌猛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等多部电影剧本,著有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千里从军行》、《风雨入华年》等,以及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和译著。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于敏与其他电影工作者一起创立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并作为评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共同参加了13届评选。他提出的金鸡奖评选的“学术、争鸣、民主”六字方针和“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二十四字原则,至今依然引领金鸡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