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吧!“好歌曲”极大程度做到了——让音乐回归音乐
成功案例一:主打原创音乐,推动作品
从《超级女生》到《中国好声音》,中国选秀节目经历十年,啥都有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将“选人”作为“声音”背后的最终目的。但《中国好歌曲》不同,它首次把焦点从未来歌手、未来艺人身上挪开,而是集中到了一首歌曲背后的原创音乐人上。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是中国唱片业最辉煌的十几年。那时的电视节目没有多少吸引力,电影更不曾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但在那时,乐坛的兴盛和感染力已经为自己的市场带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人才涌入。内地有毛宁、老狼、崔健、杨钰莹、林依轮等等特色鲜明的歌手,香港有谭咏麟、四大天王、张国荣等大牌,自费翔来春晚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之后,内地观众对台湾流行音乐和歌手更展现出了空前的狂热。在那时,歌手们的拥趸不能称为粉丝,而应叫做“歌迷”。
好景不长,在盗版的重击下,中国唱片行业衰颓速度之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直至现在,整个音乐行业仍无法重新振作,歌手越来越滥竽充数,好歌曲越来越少。听歌?好像越来越变成无法与人启齿和交流的“私密事儿”了。
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对音乐的热忱远高于对歌手本身的热忱。一首好歌出来、一张好碟出来,包括词曲作者、编曲人、制作人等等在内的制作团队,都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点,这些身居幕后的音乐人,可能在同行眼里、在音乐爱好者圈子内,已经小有声誉,口碑不错,但对于更广泛的群体而言,音乐人还只是幕帘之后的几个剪影,谈不上认识,最多也就是听过林夕等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号。
所以从节目定位和以“推歌”为主的宗旨来讲,《中国好歌曲》至少没有在糊弄了事。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节目认识了很多原先混居幕后、在小众圈小有名气、或者是几乎无人问津的原创音乐人。
“好歌曲”让许多幕后音乐人有条件走到台前,通过对称传播,观众不仅是在了解一张陌生的面孔,一首陌生的歌,而藏在这张陌生面孔背后那些熟悉的事物,也将透过挖掘,被他们一一接收。例如,有人是多部知名影视作品御用配乐、有人曾经写过像《红豆》这么“屌”的歌!节目上,这些原创音乐人进一步刷新了普通观众对他们的认识——原来,他们还有这么好的作品我没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