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5·12”看望“猪坚强”游客暴增 专家:值得纪念 但别过度消费它

发表于话题:猪坚强
发布时间:2021-05-12

13年了。关于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四川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在那场大灾难中,掩埋地下36天奇迹存活的一头猪,被人们称赞为“猪坚强”。从此它成了“网红猪”,一举一动时不时牵动人心。

这头特别引人关注的猪,即将满14岁,据说相当于“人类的百岁”,某种程度上,属于长寿猪了。可它被赋予生命顽强的“抗震猪”之类的特殊意义之后,似乎就成了人们谈资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月10日,红星新闻记者探访猪坚强。本文图片 红星新闻

一只猪,真的值得网友如此大热度的关注吗?在这些关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意义?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伟,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所长明亮,三国文化专家谭良啸,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廷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看法:猪坚强值得大家纪念,却不应该过分关注它。

刘伟:近两年,对于它的讨论多了些调侃

刘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于猪坚强的讨论,观点正变得多元起来。他认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猪坚强承载并消化着人们对巨大灾难之后的伤痛与哀思,那个时候,透过对猪坚强的评价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基本一致且较为沉重,表达着整个民族对那场灾害的悼念。而近两年,人们对于猪坚强的讨论多了一些调侃和戏虐。刘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或许提示整个社会对于那场灾难的负重情绪正在消解,因灾害所形成的社会形态也趋于积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确实需要避免猪坚强议题的‘娱乐化’,应当加强正向引导。”

游客探访猪坚强。

明亮:希望大家关注,但不要过度消费它

“猪坚强是一个精神的象征,社会大众希望它能一直坚强地生活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它终究会走向生命最后一刻。”明亮认为,猪坚强是5·12大地震时,社会赋予它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关于灾难的特殊社会记忆,是人们在经历残酷灾难的巨大痛苦后看见曙光时喜悦心情的最好阐释,承载着大众对必将战胜灾难迎接正常生活的美好期许。10多年来,通过建川博物馆的照顾,延续了猪坚强的生命,强化了社会大众对于抗震救灾精神的认知,从宣传教育角度而言,确实是很好的素材。

“如今,猪坚强被一次次推向热搜,有各方力量的因素。”明亮认为,首先媒体的持续关注让猪坚强有相当程度的曝光度,其次,建川博物馆的常年付出,给游客提供了关注的载体,同时,相关社会人士的发声,让猪坚强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明亮认为,当未来猪坚强离世后,相关的热度或许会发生变化,会上升为对城市建设发展、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四川人乐观精神等主流价值形成的积极表征。

了解到每年5·12这天,都会有相当多的游客前往看望猪坚强,明亮认为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日子对于四川人包括全国人民而言,都很特殊,会唤醒很多人的记忆和共情。“今年比较特殊,猪坚强生命即将走向终结,我希望大家关注它,但不要过度消费它,应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它安安静静的、有尊严地终老。”

猪坚强之家。

谭良啸:家园已重建,猪坚强已完成使命

“猪坚强再坚强,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谭良啸看来,如今,社会大众以及媒体对于猪坚强的关注度有些“过”了。他认为,猪坚强是5·12地震留下来的一种精神象征,但被毁坏的家园已经重建,人们渐渐地从伤痛中挺过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猪坚强已经完了它作为标志符号的使命。谭良啸认为,猪坚强如果真的走向生命终结,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做成标本或通过为其塑像的方式,延续这种精神,仍然可以寄托大家的情感。

“我也通过网络看到不少关于猪坚强的新闻,不同声音的传递……我认为,猪坚强当然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对比社会上更多的话题而言,显然有些被过度关注了。”谭良啸认为,作为媒体,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党和国家、人民等更值得关注、热议的事情上,更多的提倡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的话题,“当然,猪坚强也有这样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应该更多关心地震灾区人民的新精神、新面貌。”

猪坚强遛弯(资料图)。

袁廷栋:完全理解大家在5·12关注猪坚强

猪坚强生活在建川博物馆的这些年,袁廷栋去看过它4次,那时的猪坚强还白白胖胖,能在馆内行走,他还记得那时有些游客还追着猪坚强拍照留影。“一只猪,能活到这么大高龄,已经很不容易了,通过建川博物馆的精心照顾,它相当于活到了人类的100岁,很不容易。”袁廷栋认为,在5月12日,大量的游客到建川博物馆看望猪坚强,是件完全能够理解的事情,不用批评这种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对我们四川人而言,猪坚强是一种坚强的、不屈不饶的生命象征,大家没有忘记猪坚强,实际上是对5·12的纪念。”

返回半岛网首页>>

标签组:[地震] [猪坚强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3312.html

相关阅读

俄罗斯族是中国人吗

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不过在只在族群内部使用俄语,社会交流上都使用汉语与汉文。通俗点来讲就是: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历史渊源,俄罗斯属于归化民族,三次大规模迁徙我。属于...

2025-04-08

俄罗斯族的礼节与汉族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

2025-04-08

中国为什么会有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

2025-04-08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录

《倾城之恋》是由张爱玲所著的爱情小说,也是她作品中较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1、你如果认识从前...

2025-04-08

张爱玲散文集经典语录30句

1、惟其平淡,才能够自然。——1936《书评四篇》之《〈若馨〉评》2、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1939《天才梦》 3、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

2025-04-08

张爱玲《第一炉香》唯美语段

1、静默三分钟,倒像致哀似的。2、把女学生装扮得像赛金花样子容貌,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3、两个人一块儿坐着,非得谈话不可吗?4、宝蓝瓷盘里一棵神仙掌,恰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

2025-04-08

张爱玲独特的张腔语言

自创新词、词语混搭、比喻、移情、通感……独特的“张腔”语言,是张爱玲在“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之外,深度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张爱玲自创新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双音节词组合,二是叠音词...

2025-04-08

兵马俑在国外享有哪些评价与赞誉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

2025-04-08

“女大十八变”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会说“女大十八变”,用来夸赞女孩子越长大越好看,与以前完全是两种样子,但是这其中的“十八”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吗?这个十八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女孩子长到十八岁之后,与以前不一样,还是说从小到...

2025-04-08

苗疆蛊术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对于蛊似乎有一种迷信。《辞源》中“蛊”字有四种解释:①毒害人之物也;②谷皮也。谓谷中虫也;③事也;④惑也。一般人心目中的“蛊”,与民族学家有兴趣传道的“蛊”,都是第一种解释,即蛊毒之蛊,其他的几...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