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够努力,只是“内卷化”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发表于话题: 内卷和努力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1-05-1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先来认识一组你我都熟悉的词汇:农民工、外出打工、蓝领、白领、精英、996、社畜、打工人、内卷……

  显而易见,整个社会某一层级,已经对通过工作或劳动致富产生深度怀疑。不断变化的不只是称谓,更暴露出这一庞大社会群体,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从前从来不会称呼自己为“打工人”,现在呼啦圈倒一片并且圈中者也十分赞同不抗拒。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论你是身价百万的经理人,还是日薪不足百的小菜鸟,只要是靠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才能换取工资和存生存资料,通通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就相当于生来没有个体资产,只有靠出卖自己劳动力和时间的,社会雇佣者。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毕竟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去建设,你出钱我出力总归事情往前推进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就是完美共赢。这时候,谁还在意什么打工人资产拥有者这些区别呢?

  倒是打工人内部,有了些许困扰:“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内卷?”

  来自职场的呼声和疑惑,是如此的热烈而惹人深思。

  内卷,最初来自经济内循环的政策提法。内卷化,则是指某种社会或模式,在发展到某种确定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这一概念最早是社会科学家们用来研究爪哇水稻农业发展状况的。

  因为无论是否被殖民,爪哇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都原地不动,只是不断地重复着简单再生产的模式,且完全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也就是说,爪哇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一直都是递减的,这种无论投入多少都没有发展的增长,就是“内卷化”。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内卷化就是当一种经济或行为模式逐渐成为“糊口经济”,成为谋求活命的理性行为,而不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行为后,就叫做经济发展出现了内卷化。

  原本是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内卷化,逐渐在职场人群中蔓延开来。而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此言一出,即刻在职场人心中荡起波澜,很多职场人更是充分联想到了职场生态,并将其上升到了“内卷”的高度。

  有人喜欢加班,没事儿也坐在公司电脑前面摇头晃脑,好让老板看见他的勤奋。

  

  其实工作一早就收尾,但是为了在老板处挣表现,这些人一窝就窝到晚上11、12点,天天把部门同事熬得必须参加到这场竞争里,结果就是人们的起跑线被越划越靠前,比之前付出了更多,而每个人的收益和“赢”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人人都在疯狂读书,以便能考取一流大学,然后再来花更多时间获取更高一级的学历,然而打开新闻却看到,园区招一个保安都在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而一个街道办体制内岗位都有无数清华北大博士去应征,更有甚者多名硕士要经过多轮竞争才能当上一所普通小学的老师。

  这些过了千军万马通过了高考独木桥,以为毕业后有了高学历就能轻松一些的天之骄子们,却又在人生路上面临新一轮筛选。真是关关都是命,关卡何其多!

  人们不禁纳闷,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逃离出这样的 “囚徒困境”,停止内卷和相互倾轧呢?

  

  答案似乎是,没有办法。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过: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社会发展的齿轮疯狂转动,身在其中的人无法自拔。你不努力,自然有人比你更努力;你不珍惜机会,自然有人比你更珍惜机会,人人都在卡位,你不卡位谈何生存?

  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全社会都陷入到内卷化,似乎不管走到哪里都找不到内卷化出口,佛系面对不行,做个社畜努力生存也不行,走出国门,去广大非洲寻找机会更不可能。

  对于焦虑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似乎能做的不过是一边抗拒着分裂自己,一边又都憋着一口气向前狂奔猛冲,丝毫不敢懈怠。

  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内卷化社会”:每个人都在暗无天日的学习,每个人都在做着让自己失去自由的工作,生活不断把人逼到极限,却给予了人们完全不相匹配的回报。

  

  其实,客观看待内卷化,更加有利于人们对焦虑的缓解和自我的成功突围。

  当前自谦为“打工人”的白领群体,将内卷化这社会学词汇放大共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资本层长期以来996式盘剥的不满与发泄;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阶层固化等现状的一种解读和警醒。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科技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社会必然会进入到虽然奋斗不止,经济效益却未能如期增长的阶段。

  人们已然注意到了社会各领域日益增加的内卷现象,却没有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而只是将其成因简单归咎于“奋斗B”与“工贼”等个体身上,实属情绪化解读。

  不仅于事无补,更妨碍自身看清时代发展趋势,实际上,他人行为如何,与自己何干?

  

  每一个人应该做好和能够控制的唯有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更多的应该去分析思考身边事如何做好,去做更长远的规划和打算,而不是纠结于身边工友如何努力,打破了所谓的均衡。

  与其将责任推卸到内卷化上,不如独自清醒着,走在自我规划的道路上,比任何纠结都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标签组:[经济] [内卷化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6221.html

相关阅读

苗族早期医学为何与巫术相结合

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籍,这同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很难确定一样,苗族医药发展无明显的分期。但苗医发展史上确实存在一段较长的“巫医合一”的时期,《说苑辨物》上所说的“苗父”属于这种情况,《...

2025-04-09

二里头文化有什么特点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县、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

2025-04-09

妻妾在古代为何被称为家累

“累”的“妻妾”义不是来源于“累赘”“包袱”义,也不是来源于“疲劳”义,而是来源于“累”的“财产”义。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

2025-04-09

紫姑为什么是厕神

紫姑,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她心地善良,为人家妾,被大妇所嫉妒,令其干肮脏下贱的活儿。她正月十五日死亡,天帝因怜悯她而命其为厕神。世人同情、怀念紫姑,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即...

2025-04-09

古代男女结婚为什么要喝交杯酒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卺又引申...

2025-04-09

古代结婚的青庐指的是什么

“洞房”在唐代以前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它是指宫廷中豪华而又幽深的居室。由于唐代的文人骚客多用“洞房”一词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时间久了,人们便把“洞房”一词专门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在古代,结婚用的...

2025-04-09

麻将里藏着大文化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麻将是八仙桌上的“长城”,是毛主席眼中“继中医、《红楼梦》之...

2025-04-09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介绍

周进是《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儒林外史周...

2025-04-09

唐朝孝文化:父母为子孙攒私房钱判刑三年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

2025-04-09

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经常听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去请购吉祥物的时候,有的人是自己这样选择,有时候则是工作人员这样推荐;几个人一起谈论关于佩戴吉祥物的时候,也总有人持这种观点;有的人则不仅自己执着这点,还把这个观点当...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