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袁隆平院士力荐!或许每个远离自然的小朋友,都应该看一看_孩子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Q版形象
发布时间:2021-05-31

原标题:袁隆平院士力荐!或许每个远离自然的小朋友,都应该看一看

我总会无意识的回想起小时候,拔萝卜、捡石子、捞蝌蚪,光着脚丫子在田埂上肆意奔跑……

湿润的田埂充满狡黠,会把印记留在裤脚里。

一条小河、一亩农田、一身泥巴、三两好友,便丰富了整个童年。

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幸运,出生便有优渥的生活、发达的科技,精致的玩具、可口的零食、看不完的动画片

偶尔也会觉得他们有点点儿可怜,没有任意奔跑的田野、享受不了生机的芬芳气息、体味不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感悟不了田野哺育的伟大。

小朋友们因为远离自然,还闹过不少“五谷不分”的笑话。

别说根本不知道大米、小麦如何长大,大蒜和葱苗也是傻傻分不清楚,甚至会有小朋友会觉得胡萝卜是长在树上的......

其实关于这件事儿,教育部也老早就想过法子。

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017年9月,教育部又对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各个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做了推荐,特别强调了要增强孩子的自然体验。

无论是大环境教育的要求,还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抑或是我们自己对故土难以割舍的乡情,似乎都在说,要让孩子多在大自然中和田间多走走、多看看。

所以,当淘到这套生动有趣还不枯燥的《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它决定推荐给小读者们。

整套书包含5册,分别为:《一餐饭里的世界》《一把锄下的历史》《一渠水里的智慧》《一束丝里的辉煌》《节气歌里的秘密》。

袁隆平院士推荐,并为该系列绘本题字、做序。

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几十年行走于田野间,田园情趣自有不少感受。当中国农业出版社将“自然里的田野历史课”这样一个产品和创意给我, 精美的图画和趣味的故事让我不禁对这套绘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口气读完。

惟愿看到这套书的小读者,也在这绘本架构的田园情趣里茁壮成长,在充满温度的故事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90岁高龄,依旧坚持下田工作,从袁老口中对小朋友们说出这番话,有种不能言说的力量。

但袁老的推荐,并不是我们推荐的唯一原因。

在反复对比后,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这一套书的内容和品质,不亚于任何一本外版科普书。

它有“趣”:给孩子看的书,自然要孩子爱看才行。

这套书中,不管是农作物、纺织、水利工程,还是节气、诗词,都有非常鲜活的画面展示,特别生动有趣。

即便是从小远离大自然的孩子们,也能从中体验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田园乐趣。

它有“识”:500多个科普知识点、800多幅精美手绘图。

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的了解中国田园千百年的历史。

它有“奇”:不同于市面上枯燥的科普论调图书,这套书的切入角度非常新奇。

以一个六岁小女孩的视角出发,就好像一本田间见闻日记,轻松愉快的将古人智慧展现给现代的孩子看。

它有“度”:万字不到的脚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保证了知识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就连早就成人的我读起来也觉得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不夸张的说,这套书真的做到了“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讲知识,用知识讲文明,以小见大的层次递进”。

从一幅幅画、一段段文字中,去了解传承上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体会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从未有过的自然魅力。

怪不得袁老能顺畅地一口气读完。

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插画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农业出版社专业编辑的数次校对和审核。

此外,还增加了多媒体阅读体验,每一册书(《节气歌里的秘密》这本书除外)都配有动画导读,提升了孩子的阅读体验。

爸爸妈妈和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更多的自然历史知识。

这套书,3-8岁的孩子建议以亲子共读为主;8-12岁的娃,就可以独立阅读啦!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袁隆平题字推荐 多角度了解中国五千年农耕历史

原价120元

特价 58元

详情页领优惠券,更便宜哦

点击下图 即可购买▼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部农耕文化的发展史,而农耕涉及到的是方方面面。

这套书,从五个维度讲解,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乐趣,还能顺便让家长也涨涨知识。

《一餐饭的故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诗句,对于没有画面感的孩子来说,也不过是书本中最平凡枯燥的一页。

一粥一饭,当思得来不易。

到底为何辛苦,因何不易,这本书用一餐饭,就为孩子把食物食材背后的来源、历史、种植过程,以及藏在它们背后有趣的故事、传说讲得清清楚楚。

吐槽了这么久南北差异,背后的原因在6000多年前就存在了。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南方种稻,北方种粟的传统。

很少有机会亲近农耕的小朋友一定很好奇:看水稻是怎么长大的?

玉米最初的名字叫“棒子”,还曾叫过“御米”,这里面与慈禧太后还有关呢

可口的西红柿,在人们了解它之前,有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还有五谷丰登是指哪五谷呢?明明是青色为什么叫黄瓜呢?豆腐的制作居然来自炼丹?

书中通过引导小读者观察书中的作物、植物颜色、房子的构造,就能让这些问题得到完整解答。

也能让孩子们了解到,一顿简单的饭菜,能够端上饭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一把锄下的历史》

中国是农耕大国,农作物了解了,它们的小帮手——农具自然也不能落下。

说实话,这里面好多器具,我都没见过呢。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化的机械,可它们身上可是有很多千年前农民伯伯使用工具的影子呢。

比如,2200年前,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机——耧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对现代播种机产生影响。

小编在《向往的生活》中,见到过彭彭用牛犁地。

但最早的犁,其实是炎帝发明的耒耜,有了耒耜之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耕种哦!

小主人公丫丫还通过和爷爷一起除草劳动,认识了许多杂草。

现在路边也常能见到的蒲公英和狗尾巴草,虽然好看,但都对农作物有害哦。

《一渠水里的智慧》

我们总说农民是看天吃饭。雨水少了,庄稼会旱。雨水多了,庄稼会涝。

几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水的利用和防治,还因此留下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这本书有趣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展示,将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安丰塘、坎儿井、桔槔井灌……

这些中国伟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背后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一一讲给我们的小读者们。

就拿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水利建筑都江堰来说,书里不仅生动有趣的介绍了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连建筑结构和制作过程也用图片展现了出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给孩子做简单的手工展示。

这样一个凝结了中国古代智慧的伟大工程,因为制定了岁修制度,经历了2000多年依旧发挥着作用。

既可以防洪又有可以饮水灌溉,才有了四川地区逐渐成为“天府之国”。

去过都江堰的小朋友,也能从这幅图中感受到满满的熟悉感,而身处当地的小朋友,看完更是会有浓浓的自豪感。

《一束丝里的辉煌》

在远古时代,人们不知道穿衣服,光着身子生活。渐渐的,学会了用树叶和动物的皮毛遮羞、御寒。

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织布,用线做衣服,再再后来,又有了绫罗绸缎……古人的穿,一点点变得考究。

一只小小的蚕宝宝可以吃桑叶吐出蚕丝,但并不是所有的蚕都吃桑叶哦。

使用织布机虽然是静态的图片,但仿佛也能看到纵横交错的丝线在织布机“咔嚓、咔嚓”的声音中,一点点变成泛着光泽的丝绸。

“绫罗绸缎”虽然总放在一起讲,可他们却各不相同。

关于四大名锦、四大名绣的讲解,连我这个成年人看过都觉得受益匪浅。

绫、罗、绸、缎、锦、绣……这些织品代代传承。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后来被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通过这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原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居然都有这么多的学问,相信他们也会因此对身边的事物多添一份好奇心。

《节气歌里的秘密》

尽管有节气歌朗朗上口,但二十四节气背下来究竟干嘛用,别说小朋友,可能很多家长都不清楚。

这本书以水稻和小麦两种主要作物的耕种收获为主要故事线索,讲述和解析了节气与耕作的紧密联系,并介绍了节气的相关知识,以及代表性节气的相关特征、习俗和文化。

“春分”这一天昼夜分明,古时候人们还会用这一天制作衡器、量器,以及校验度衡量。而这一天,小燕子也飞回来了。

“清明”在现代人眼里,可能只剩下假期,但这一天不仅要扫墓、踏青、吃青团,也是春播春耕的大好时节。

“寒露”的时候,天气慢慢变冷,大雁也要飞往南方过冬了。

每一个节气,都有符合当下情境的画面,Q版同时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一目了然,也能加深孩子们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中还有和孩子学校一样的“实践活动”。

比如,教我们如何用纸制作纸板织布机织布。

或者,用刚刚认识到食材做一顿美味的饭菜。

真的是包罗万象,也是打开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一扇窗。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袁隆平题字推荐 多角度了解中国五千年农耕历史

原价120元

特价 58元

详情页领优惠券,更便宜哦

点击下图 即可购买▼

这套书为了确保知识点的专业性与准确性,不仅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还邀请了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做了专业的解读和延伸。

此外,还特别邀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闵庆文做图文审读。

为了把久远的自然历史课鲜活地呈现给孩子看,编辑团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绘制到排版,不断推翻再重来,才有了咱们现在看到书籍。

精益求精的编撰工作下,才有了Q萌小女孩“丫丫”的日常生活场景。

编辑的线稿▲

这套书四色全彩印刷,内页150g纯质纸,12开设计, 大豆油墨绿色印刷,孩子放心阅读。

或许会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要成绩优异就可以,没必要了解自然科普,更何况还是农耕文明。

成绩只是一个结果导向,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的累积过程。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从一颗西红柿、一件衣服、一辆车出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体系。

简单又快乐,为什么不呢?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袁隆平题字推荐 多角度了解中国五千年农耕历史

原价120元

特价 58元

详情页领优惠券,更便宜哦

点击下图 即可购买▼

标签组:[袁隆平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19425.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