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袁隆平院士去世,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获得过“共和国勋章”。

但写下袁隆平这个名字,早已无需加上任何头衔,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他。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

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

可是只有袁老去世了,我才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

有人说: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敢相信,我默默放下手中的饭碗,想着些什么。
但随后我又端起了手中的饭碗,猛的吃了起来。
直到碗中的米饭一粒不剩。我想,这是能对袁老做出的最大敬意。”



这一刻,举国皆悲,无数人共同缅怀这位“国民偶像”。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早在2010年,袁隆平就被确诊为慢阻肺,有高血压,也有心脏病。

旁人劝他休息,他却十分倔强。

走路时,有人来扶,他满脸的不乐意:“你别扶我。”


他不怕苦累,不怕疾病,却最怕痴呆。

体检时,医生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95+13=多少?

袁隆平立刻答了上来,开心地笑道:“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源于袁老从未改变的两个梦想。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世界共享技术?”

他的回答单纯却伟大:“这是个好事情,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呢?”

为此,他天天守着天气预报,了解各地水稻的长势。

他出远门,参加那些本可以推辞的会议,提出自己的建议:“XX水稻不适合在你们那里种植啊,你们那里纬度不适合。”

他站在泥土里,却总是凝视远方,记挂着那些苦难。

二是“禾下乘凉梦”。

”很久之前,我曾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满眼的稻谷都是金灿灿的,夏日里天气热,我和助手们就拿着蒲扇,坐在稻穗下面,静静乘凉。”



一生的付出,使得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

他却从不满足,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我贪产量,产量越高,我越放心啊!”

就连2019年,袁老的生日愿望也是:“希望今年我们的示范田,百亩片能够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这样的一生,苦吗?

袁老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


有记者曾拿着这个表情包给袁老看。



他看完,笑了笑,认真道:“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全国范围的饥荒。

袁老忘不了那时的饥饿感:

“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
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而让他无法释怀的是:“那天我走在路上,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他们都是饿死的。”

他想:“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研究水稻,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1960年前后,他在试验田无意间发现一株特别的水稻,它不仅长得更高,籽粒也更为饱满。

就此,他认为水稻有天然的杂交优势。

在当时,这样的试验与主流遗传学理论截然不同。

一片质疑声中,袁老却满怀期待,开始了“人工杂交稻”的试验。

然而,“第二年收成的时候去看,高的高,矮的矮,稻米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个质量过关的。”


质疑声变本加厉,不少人嘲笑道:“袁隆平根本不懂遗传学。”

袁老没有就此止步,反而在思考之后,认为:

“发生天然杂交行为的水稻,是因为雄蕊退化,雌蕊正常。
那么,让更多品质优良的雄性不育水稻,与正常的优势常规水稻授粉,就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杂交稻种子。”


又是2年过去,他终于在14万多个稻穗中,找到6株不育株。

眼看着试验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打击再一次来了。

那天,天刚亮,他来到试验田:“所有的秧苗都被人连根拔起,甚至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


多年后,再提到此事,他仍是悔恨:“这件事把我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多年研究,毁于一旦,他沉默地望向水田,听到的话却是:

“秧苗八成是他害怕实验不成功,自己拔的。他就是在骗国家的实验基金!”

面对险恶的人心,看不到希望的前路,他淡然处之:“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与困难作斗争。”

他在废井里找回5株株苗,离开刚出生3天的儿子,提起行李,去到南方,找寻“野生不育株”。

整整7年,他一心扑在水稻上,没能回过家。

十年研究,前八年都是失败,他却说:“在千百次的失败中,我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1973年,袁老的赤诚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

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每亩地的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

那一年,他已44岁。

中国人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袁隆平的教育观,一生做好一件事

他是英雄人物,是国之脊梁。

有人说:“像袁隆平这样的人,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但其实他一点都不普通。


他教给家中后辈最为重要的是: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工作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33岁那年,袁老与邓哲相识,仅仅一个月就闪婚。

自此,将近60年,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宠妻狂魔”。

剥好水果,他总是自己吃一半,给老婆留一半。

老婆洗澡时,他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两分钟便要喊她。

出差时,每天一定会主动打去电话,听到老婆的声音才踏实。

他对自己抠门,却不忘记每一个纪念日,给老婆买买买。

他为邓哲写下情诗: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如何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树叶,无论它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赤诚爱意,跨越大半个世纪,始终如一。

这也是他对孩子的要求。

长子是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家,次子是农业科技上市公司副总裁,小儿子子承父业,是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三人皆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始终不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在孙女眼里,他是宝藏爷爷。

“他从来不会问孙女学习怎么样啊,但他一定会问,你锻炼了没有啊?你有没有去跑步啊?有没有去游泳啊?有没有做运动啊?”

但三个孙女皆有一个梦想:“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有坚持的人。”


“做普通老百姓,是最幸福的事”


功勋之外,袁老总能用你想不到的方式上热搜。

谈到带博士生,他眉头一皱:“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呐,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

他愁到挠头,用浑身在拒绝。


90岁生日,他戏谑道:“原来叫80后,现在变90后了。”



穿上西装,有人问:“袁老师今天帅不帅?”

他一脸的骄傲:“帅!”



每次理发后,他都忍不住夸夸自己:“哈,又年轻了。”



每晚八点,准时坐上麻将桌,他称其为“脑力锻炼”。



午后闲暇,他亦能沉下心来,拉会儿小提琴。



这样率性有趣的灵魂,谁不爱呢?



他自封“自由散漫”,上下班不按规矩。



然而,面对后辈时,他总是严肃认真的。

年近九旬,做完汇报,已十分疲倦。

他婉拒记者的采访,可听到有中学生等着合影时,又立刻问“他们在哪里”,随后站得笔直。


合完影,吸了四十分钟氧,才回过神来。

他说:“累点无所谓,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他赠给青年人的话语,让我们享用不尽。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钱是要有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

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这个回报的。”


岁月淬炼后,他的脊梁仍旧笔直,指引着我们前行。



袁老一生功勋无数,身价早已过亿,留给自己的少之又少,最贵的衣服仅花了35元。

然而,他留给世界的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更是光芒熠熠。

看了袁隆平的一生才知道,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他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袁老,一路走好!


标签组:[袁隆平] [水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29.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