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摘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讲述了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贡献的使命与梦想。

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出品,泸州老窖·国窖1573全程支持的《讲述·中国故事》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开播,第七集的讲述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在参加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连说了4个“奇迹”。

图为袁隆平2019年12月18日接受采访视频

就在“奇迹”视频火爆的两个多月前,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向8位英雄模范颁授共和国勋章。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图为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图片

守望稻田:“每天都要到田里去”

就在启程来北京的前一天,袁隆平还去田里观看了稻田长势。在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后,他当天就返回湖南,因为“明天还要到田里去”“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到田里去”。他心心念念他的那些宝贝“超级稻”,每天都惦记着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病虫害发生。

图为袁隆平在试验田观看稻田

每天都要到田里去,已经成为袁隆平的生活习惯。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这株水稻长得特别好:鹤立鸡群,穗头很大,籽粒饱满,整整齐齐。

袁隆平如获至宝,就小心翼翼把它收了回来。但第二年播种下去后,袁隆平大失所望——没有一株达到预想的结果。但这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杂交稻才有的分离现象。

图为杂交水稻育种研究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理论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的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袁隆平在田里一株株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三年后,1964年,他从14万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这意味着,杂交水稻育种的攻关迈出关键性一步。

图为青年时期的袁隆平

9年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研究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

拓荒人精神:从亩产700公斤到1200公斤

“粮食始终是国计民生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袁隆平说,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1996年农业部中国超级稻计划立项。“5个阶段的目标,从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我们都达到了。我们现在要向1200公斤攻关。”

图为青年时期的袁隆平在田间工作

对于袁隆平来说,爱国就是让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

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他把海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称为拓荒人精神。

袁隆平设定的目标是要在8年时间里推广1亿亩海水稻,按照每亩300公斤收入,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图为青岛耐盐碱水稻生产示范区

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90后”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鲐背之年的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说:“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这个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有22亿多亩稻田。如果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杂交稻,可以增产多少粮食呢?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这个梦想的实现,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图为袁隆平在实验室工作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全球杂交水稻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图为杂交水稻田劳作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这份至关重要的事业中,“90后”袁隆平信心满满,初心不改,以满腔热情持续为国家和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史春姣、毛丽丽)

标签组:[农业] [袁隆平] [三农] [水稻] [种植业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076.html

相关阅读

苗族早期医学为何与巫术相结合

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籍,这同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很难确定一样,苗族医药发展无明显的分期。但苗医发展史上确实存在一段较长的“巫医合一”的时期,《说苑辨物》上所说的“苗父”属于这种情况,《...

2025-04-09

二里头文化有什么特点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县、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

2025-04-09

妻妾在古代为何被称为家累

“累”的“妻妾”义不是来源于“累赘”“包袱”义,也不是来源于“疲劳”义,而是来源于“累”的“财产”义。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

2025-04-09

紫姑为什么是厕神

紫姑,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她心地善良,为人家妾,被大妇所嫉妒,令其干肮脏下贱的活儿。她正月十五日死亡,天帝因怜悯她而命其为厕神。世人同情、怀念紫姑,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即...

2025-04-09

古代男女结婚为什么要喝交杯酒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卺又引申...

2025-04-09

古代结婚的青庐指的是什么

“洞房”在唐代以前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它是指宫廷中豪华而又幽深的居室。由于唐代的文人骚客多用“洞房”一词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时间久了,人们便把“洞房”一词专门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在古代,结婚用的...

2025-04-09

麻将里藏着大文化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麻将是八仙桌上的“长城”,是毛主席眼中“继中医、《红楼梦》之...

2025-04-09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介绍

周进是《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儒林外史周...

2025-04-09

唐朝孝文化:父母为子孙攒私房钱判刑三年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

2025-04-09

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经常听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去请购吉祥物的时候,有的人是自己这样选择,有时候则是工作人员这样推荐;几个人一起谈论关于佩戴吉祥物的时候,也总有人持这种观点;有的人则不仅自己执着这点,还把这个观点当...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