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如何看待“袁隆平是否被神化”这一话题?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袁隆平,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教科书人物,对他创造的奇迹已经习以为常。




▲艰难的科研攻坚过程,用再多的文字也无法表述

如今,首批实验水稻终于成熟,在6‰盐度的灌溉水下,研发出亩产超过600公斤的海水稻。

袁老还宣布,在全国六省将开展海水稻的试种攻关,争取能在2020年国内大面积推广。

他希望在三年内,全国能种植一亿亩海水稻,若按每亩盐碱地最低300公斤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这本是惠民惠国的好事,但反对声音早有出现,认为海水稻没有效益和优势,而且从盐碱地上种的稻谷,口感会很差。

更有不少舆论觉得,国内不缺粮食,海水稻更像是不计成本的面子工程,好骗补经费。

这些惊为天人的臆想观点,随便一个网站和论坛都能看到,我就不贴出来了。

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选择性忽略了中国适宜开垦的土地面积只有全国的3.7%,也忽略了中国还有15亿亩盐碱地无法开垦的事实。

对海水稻的质疑只是一小部分,事实上,许多对袁隆平的诋毁言论从未停歇过,且愈演愈烈。

我翻看过此类观点,来来去去无非以下几点:

1、袁隆平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只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

2、杂交水稻除了产量是优势外,口感不行,且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很高;

3、袁隆平不配“杂交水稻之父”的头衔,他一个人鲸吞了所有中国农业科研者的劳动成果。

4、如今袁隆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家的隆平高科,炒作才能让股价上涨。

还有更难听的话我就不罗列了,像欺世盗名、打压后辈、蹭热度等标签等,还有高人总结袁老是一名勤奋的农业技术商人。

现在,我来逐一驳斥所有的牛鬼蛇神言论,还袁老一个清白。



►杂交水稻的意义在哪?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这句话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的,他对此肯定深有体会。当代人普遍能吃饱饭,没有饥饿的概念,根本不知道,粮食储备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美苏争霸时期,要论国土面积,苏联比美国大一倍,但由于纬度、光照和热量问题,加上片面的重工业化,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率极低,粮食缺口大。

相反,美国的土地广阔、气势适宜,加上对农业扶持力度大,发展迅速,粮食安全上没有丝毫后顾之忧。

苏联只能使用大量外汇向欧美购买粮食,并在粮食问题上多次妥协。一旦欧美对苏联采取贸易封锁,苏联人民就要饿肚子,造成政治动荡。



▲苏联大饥荒时期

有了前车之鉴,中国为避免饥荒,只能努力研发杂交水稻,将提升粮食产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优先解决温饱问题。

在没有产量的前提下,先谈好不好吃,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他们嫌弃杂交水稻,却不知道,杂交水稻有上千个品种,无论是东北大米、泰国香米还是在食堂或外卖吃的米,其实都属于杂交米,而全国有将近一半的稻田都是杂交稻。

正因为手握杂交水稻这张王牌,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才能始终保持90%以上,才能在中美贸易战中从容面对,丝毫不受国际粮价的波动影响。

换言之,杂交水稻的意义,是帮国家守住了粮食底线。

如今,中国看似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土地压力愈来愈大,随着人口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只能继续研究生长力更强的水稻,如能在盐碱地存活的海水稻。

只有提高粮食产量,中国才能养活更多人,才能腾出更多耕地,好种植其它作物,才能减少农业的劳力需求,让更多人奔赴城市发展,这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逻辑。

用经济学家帕尔伯格的观点来阐明:

“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宝贵时间,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生活。”



►袁隆平是否沽名钓誉?

一些人会刨根问底:袁隆平哪里解决了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都是媒体的鼓吹而已。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70年代后,国内的粮食增产,主要依赖化肥技术的引进,和杂交水稻没什么关系,袁隆平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首先,粮食增产是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气候,土地和化肥的配合,也需要农业高产种子的优化。否则弄再多的化肥,盐碱地也不可能变成肥沃的黑土地。

如何才算解决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从快饿死到半饱状态,这属于养活;再从半饱到温饱状态,属于解决温饱问题。

不是说没有了杂交水稻,中国人就要饿死,但袁老推广杂交水稻后,确实让更多人摆脱了挨饿。

如果你不信,可去问问长辈,六七十年代是如何靠着树根皮、野草和红薯熬过来的。

袁隆平不是杂交稻的创始人,为什么能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还抢走所有农业科研者的成果?

我们要明白,但凡开创某领域的伟人,通常不是最先发现的第一人,在科学史上有太多的例子。

如狭义相对论提出之前,庞加莱、劳伦兹等人都对相对论的理论做过铺垫和完善,但真正打开相对论大门的,只有爱因斯坦,你也只记得爱因斯坦。

而杂交水稻的概念,是由日本人先提出来,欧美日等国都尝试研发杂交水稻,最后都无法产业化,应用上存在许多问题。

一直到袁老发现雄性不育株,忍着被国内学者嘲笑的压力,率先做出了三系法样本,才成为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人。



国内的科研者才能轻松地站在袁老的理论上研究,仅此一点,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点都不为过。

饮水不忘思源,不能因为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不是当今种植面积最广的品种,就可以质疑他所做的贡献。

国家的强盛非一人所造,为杂交水稻做出的功劳也不止袁隆平团队,还有许多被媒体忽略的水稻专家,如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等。



▲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

还有被誉为“海水稻之父”的陈日胜,他带领团队研发水稻的“抗性”,袁隆平团队则主攻“高产”,两个研发方向并不矛盾,更不存在谁抢夺了谁的劳动成果。

如果袁老没有研究海水稻,或许这个领域一直都得不到重视和关注,也难怪会被人误解成,袁老抢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

只是在媒体的聚光灯效应下,新闻报道喜欢抓住典型来宣传,忽略了其他水稻专家的光芒。一旦没有媒体或袁老的聚焦,科研资金往往欠缺,令人叹息。

这本非袁老之意,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值得“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



►87岁的袁隆平,到底图什么?

如果你有看新闻,会发现耄耋之年的袁老,比语文课本里的照片苍老得多。



他完全可以和别的老头一样安享晚年,和老伴游泳、拉小提琴,或者逛公园遛狗。游但他没有,依旧整体在田里弯腰,琢磨着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5月28日这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的两院大会,却不见袁老身影,原来他正和团队在青岛试种海水稻。

想起袁老曾经说的话: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他劳累了一辈子,却被人说吃饱了撑着......说的也对,袁老的梦想是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吃饱了撑着”,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一个伟人期盼的和平时代,也是伟人逐渐凋零的时代,我宁愿你跟风盲目地吹捧,也不要沾沾自喜地捕风捉影。

那些为了“被媒体忽略的科研人员”而抱不平的人,为了昭彰自己的清醒和心怀天下,除了装模作样地关注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贬低袁老,喊几句“天日昭昭、世风日下”。

如果你真想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做点贡献,就请放下手中的键盘,别在网上骂科研项目劳民伤财,少转发被辟谣多次的伪科学文章,更不要鄙夷农业类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弯腰在田地研究的时候,脊梁比站着的所有人都要直。

对未知领域多一点敬重,对科学少一分指点江山,要感谢一个让你吃饱饭的老人,真的没那么难。

标签组:[农业] [袁隆平] [三农] [水稻] [海水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102.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