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袁隆平的这些老照片,看着看着就哭了……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

上面这张照片

拍摄于46年前

那时的袁隆平45岁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

站在阳光洒过的、金风涌起的稻浪间

他意气风发

执着地将他的梦想“捧”在手心

他认真专注

像那片天一样纯净澄澈

那时候

他毕生所追求的事业

早已起航

……

上世纪70年代

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

发现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通过全国大协作

将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成功

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978年3月21日,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组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刘少山 摄

1973年

袁隆平带领研究组

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

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6年

杂交水稻迅速扩大到208万亩

并在全国范围

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1976年发)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

在生产上成功利用

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平(左三)和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学员一起参观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高光效育种技术。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1980年10月3日发)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左二),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1995年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

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面积推广

中国独创

  ↑新华社记者 蔡国胜 摄。1994年7月16日发

1996年开始实施的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

都取得较大进展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 摄

分别于

2000、2004、2011、2014年

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

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

   ↑2003年10月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示范田里。新华社记者 丁文杰 摄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2020年11月2日上午

湖南长沙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年届九旬的袁隆平透过大屏幕

盯着200公里外的稻田

氛围有些紧张

他等待的是一场考试的结果

考生是水稻

分数是亩产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测产现场进行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中午

结果出来了

双季稻亩产实现了

“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超世界纪录

“非常满意!”

几天后

记者采访袁隆平时

他还很兴奋

……

上世纪60年代

袁隆平科研团队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以来

中国已经实现

从三系到两系

再到超级杂交稻的

三次重大技术创新

在1975年那张照片的45年后

2020年

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达到470公斤左右

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

增长了126%

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

贡献了近32%的产量

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这些粮食

养活了数亿人

挨过饿的袁隆平

曾说过他的梦想:

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

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他用一辈子

从南到北

辗转在中国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

奔波在世界

……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新华社发

在1975年那张照片的46年后

袁隆平

这位九旬高龄

还奔忙于田间地头的老人

安详地离去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翻开课本

我们能看到他的照片

他和水稻总是在一起

无论岁月留下多少痕迹

走过万家烟火的夜晚

家家飘起饭菜香

我们又会时常念起他

从吃饱每顿饭

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这条路上

遍布他的足迹

耕耘始终如一

所以饱满

梦想念兹天下

所以伟大

袁老,走好!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永锡、林毓菁

  监制:周年钧

  编辑:刘晓萌、王朝

【编辑:朱延静】

标签组:[时政] [农业] [袁隆平] [三农] [水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112.html

相关阅读

俄罗斯族是中国人吗

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不过在只在族群内部使用俄语,社会交流上都使用汉语与汉文。通俗点来讲就是: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历史渊源,俄罗斯属于归化民族,三次大规模迁徙我。属于...

2025-04-08

俄罗斯族的礼节与汉族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

2025-04-08

中国为什么会有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

2025-04-08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录

《倾城之恋》是由张爱玲所著的爱情小说,也是她作品中较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1、你如果认识从前...

2025-04-08

张爱玲散文集经典语录30句

1、惟其平淡,才能够自然。——1936《书评四篇》之《〈若馨〉评》2、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1939《天才梦》 3、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

2025-04-08

张爱玲《第一炉香》唯美语段

1、静默三分钟,倒像致哀似的。2、把女学生装扮得像赛金花样子容貌,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3、两个人一块儿坐着,非得谈话不可吗?4、宝蓝瓷盘里一棵神仙掌,恰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

2025-04-08

张爱玲独特的张腔语言

自创新词、词语混搭、比喻、移情、通感……独特的“张腔”语言,是张爱玲在“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之外,深度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张爱玲自创新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双音节词组合,二是叠音词...

2025-04-08

兵马俑在国外享有哪些评价与赞誉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

2025-04-08

“女大十八变”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会说“女大十八变”,用来夸赞女孩子越长大越好看,与以前完全是两种样子,但是这其中的“十八”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吗?这个十八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女孩子长到十八岁之后,与以前不一样,还是说从小到...

2025-04-08

苗疆蛊术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对于蛊似乎有一种迷信。《辞源》中“蛊”字有四种解释:①毒害人之物也;②谷皮也。谓谷中虫也;③事也;④惑也。一般人心目中的“蛊”,与民族学家有兴趣传道的“蛊”,都是第一种解释,即蛊毒之蛊,其他的几...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