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这封信看哭无数人!她为袁隆平播下科学的种子

发表于话题:袁隆平
发布时间:2021-06-01

  求索大地有丰产,追梦人间无饥荒。

  50多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神州挥泪悼念袁公之际,一篇他生前回忆母亲的文章《妈妈,稻子熟了》也刷屏了,让人们不由得关注起伟大科学家背后的平凡母亲。

  袁母华静,出生于扬州富商家庭,早年丧父,随母寄居舅舅家。高中毕业后,去安徽芜湖某校教英语,后与毕业于东南大学的袁兴烈结婚。袁隆平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抗战全面爆发,袁兴烈投笔从戎,华静辞去工作,回家照顾五个孩子。战火纷飞,全家人虽颠沛流离,却从没间断对孩子的教育。

  

  《新湘评论》(2011年第18期)曾刊登《妈妈,稻子熟了》

  赋予他大地情怀

  1939年,9岁的袁隆平随家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重庆,租住在长江南岸民居。小院简陋,但在母亲的巧手下,变得花草繁茂,夜晚还有野虫吟唱。母亲带着他给花草浇水,观察动植物,在江中游泳,在江边晒太阳,在草丛中嬉戏蚂蚱,培养了他拥抱大自然的情怀,也铸就了他活泼好动的个性。袁隆平说从小老师给他的评语就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杂交水稻名扬天下后,同行与学生也说,或许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性格才成就了袁隆平。因为,毫无羁绊的大脑才是科学生长的良田。

  据袁隆平回忆,母亲知书达理、贤惠慈爱,总是鼓励他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袁隆平(左)和母亲 图源:北京日报

  母亲还给他讲女娲,讲神农,告诉他:“餐桌上的粮食是土地里长的,身上的衣服也是土地里长的棉花做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当时的重庆到处是逃难乞讨者,一次他跟母亲上街,见一群人围着耍猴卖艺的,不顾旁边的乞讨老人。母亲却拿出了一角小洋钱塞进老人手里,无声的行动,从此为他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对苦难民众抱有同情之心,要让饥饿的人吃饱饭的愿望!

  开启他的科学大门

  袁隆平的英语得益于母亲,很小就跟着母亲读英语故事、唱英语歌、看英语电影,上学后英语轻松拿高分。中学后,便可阅读英文原版泰戈尔诗歌、莎士比亚戏剧……母亲的启蒙非常切合外语学习的规律,即听说优先、读写跟上,通过兴趣来自然沉浸在外语环境中。

  英语水平对袁隆平的科研工作起到了至关作用。无论是及时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还是参加学术论坛、合作研究,他都能驾轻就熟地运用英语学习、交流。他回忆母亲道:“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当年闭塞的环境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与摩尔根?”

  

  袁隆平和家人 来源:CCTV10

  铸就他不竭的攻关动力

  1953年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湖南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在这里,他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基层专业农技人才;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为了他致力科研,七旬老母毅然放弃大都市,来山村陪伴。“从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那!’”

  袁隆平一生致力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亩产200公斤左右变成1000多公斤。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了绿色希望和金色收获。名满天下时,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里苦心钻研。他说:“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扎根祖国大地,成为生命蓬勃的种子,创造出杂交水稻事业的蓬勃景象,而这一切都来自母亲的浇灌。他给母亲写信说:“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峥嵘 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标签组:[科学] [袁隆平] [种植业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114.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