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华饮食文化:杭州茶馆(二)

发表于话题:杭州西湖茶室
发布时间:2021-06-01

  还有一些茶馆具有专业性或行业性,同一行业或爱好相同的人,每天上特定茶馆聚会谈生意、找工作、交流技艺。如南班巷茶馆就是曲艺艺人们指定的聚会之所,住在上城区的艺人们每天上午都来此吃茶,商议业务,交流说书唱曲技艺。周围的一些茶馆书场老板也会按时赶来,寻找需要的艺人并商定场次与节目安排。这一类的还有万安桥下的水果行茶店,堂子巷、城头巷等处的木匠业茶店,等等,都是特定行业聚会之所,在当时杭城都小有名气。此外,不少茶馆也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出售特色商品或精美茶食出名;有的以娼妓吸引好色之徒,有的兼营澡堂业,江浙一带人素有“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喜好。此类茶馆二美兼得,惬意无比。

  然而最有特色的还是“鸟儿茶会”。清末以前,杭州喜欢养鸟的人不少,他们拎着鸟笼到特定的茶馆聚会,叫作鸟儿茶会。当时较著名的有三处:一即涌金门外的三雅园,一在官巷口与青年路之间的胡儿巷,另一处是鸟雀专业交易市场,开在今解放路西段明湖池边,叫禾园茶楼。

  

  近代,杭州规模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馆当属“湖山喜雨台”。此茶馆为嵊县人裘子才在1913年前后创办,开在前延龄路花市路口。二层高楼,规模宏大,气势超凡。底层开设各种商店,二楼全是卖茶场所,总面积约在1000平方米以上。室内布置考究,前沿一排光线明亮的长窗,后壁张挂着名人字画。摆设的台桌椅凳都是红木或花梨木制作,大八仙桌还镶嵌着大理石台面,一桌八凳,布满全楼,美轮美奂,古色古香。

  喜雨台由于地处商业中心,加之规模宏大,一开设即名远扬,原来分散在各处的同行茶会多转到喜雨台来,一时间,行业会聚,如古玩、书画、纺织、粮油、房地产、营造、水木作、柴炭、竹木、砖瓦、饮食、水产、贳器、花鸟虫鱼等,包罗万象。这些茶会多有特定的座位,同行业的人围坐在一起,洽谈生意,等候招揽。可以说,喜雨台成了当时杭州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市民生活上的难题,只要找到茶会上,立刻可获得圆满解决。

  喜雨台里也会聚了各种文娱活动,每天下午和晚上,都要聘请较有名望的艺人表演评书、评弹、歌曲、京剧等。有的一个场子不够,就分场同时演出。另外还开辟有弹子房、象棋、围棋间,供不同爱好的人娱乐。因此喜雨台生意兴隆,每天进出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茶客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直到晚上11点后打烊时才回家。一日三餐都在里面,一楼即有点心店,各种精致的茶点乃至酒菜饭面都有供应,非常方便。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风景点也成了茶馆密集处。西湖边除了周围大大小小数十家茶馆外,各风景点均有茶室,且一年四季皆有独特处: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时,最宜于柳浪闻莺处的“莺馆”品茗,四面樱花,桃花重重,嫩柳青青,莺啼声声,春光扑面。暮春时节则可于“镜湖厅”小坐,此处有紫藤数株,繁花似锦,垂璎挂络,芬芳扑鼻,品茗其间,自可阅尽人间春色。夏日炎炎,则云栖、烟霞等处茶室,清静宜人,自有玉篁修竹抵挡难耐的暑气,香茗在手,别有一番清凉感受。秋季则可到白堤的平湖秋月,月圆时分,恍若置身琼楼玉宇,令人情不自禁想以茶代酒,举杯邀明月。若是秋雨霏霏之际,则可往曲苑风荷处的“湛碧楼”,凭窗四望,湖山烟雨,边品茗边聆听雨打荷叶之声,令人思绪万千。冬日就应该去昭庆寺的茶楼了,尤其是雪后更妙,楼内红灯高悬,茗香满室,暖意融融。楼外湖山银装素裹,一望无际,恍如仙境。孙席珍的散文《西子湖上》就说到了在西湖放鹤亭品茗的情形:“姑娘为我们煮茗,画了梅兰的碗,映了新绿的茶叶,分外鲜明好看。”

  然而更为别具一格的是西湖水面上的“船茶”。旧时西湖上有一种载客的小船,摇船的多为青年妇女,当地人称作“船娘”。小游船布置得干净整洁,搭着白布棚,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舱内摆放一张小方桌和几只椅子,桌上放有茶壶、茶杯。游客上船,船娘便先沏上一壶香茗,然后荡开小船,成了一座流动茶馆了。

  除了西湖,旅游点中茶馆最多的地方要算灵隐。灵隐的茶馆很有特色,很少有大型的,多为茶摊,设施简易。从头山门到大殿沿路遍布,去三天竺的路上也为数不少。这些茶摊较大的也不过十来把竹制的躺椅。游客走的体乏口渴之时,喝茶歇脚两全其美,很受欢迎。

  吴山也是赏景品茗的绝佳处。吴山俗称城隍山,风景迷人,寺观很多,四季游人不绝。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中说:“吴山茶室,正对钱江,各庙房头,后临湖山,仰观俯察,胜景无穷。下雪初晴之时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饮酒于房头之中,不啻置于琉璃世界矣。”

  吴山脚边的“鼓楼茶园”,环境清幽,冬暖夏凉。山上的“茗香楼”亦为养鸟爱好者聚会之所,都是当年有名的茶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乾隆年间到杭州游玩,对吴山茶室印象很深,在《儒林外史》中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马二先生”上吴山品茗的情况,虽为小说,但真实地描绘了当年吴山茶事之盛况。

  未完待续……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在看”吧

标签组:[文化] [茶馆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1887.html

相关阅读

唐代李端《听筝》诗歌赏析

听筝/鸣筝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赏析这首小诗轻捷...

2025-04-25

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歌赏析

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意译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

2025-04-25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诗歌赏析

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

2025-04-25

唐代王维《鹿柴》诗歌赏析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

2025-04-25

《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赏析

【原文】贤者之事也①,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②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

2025-04-25

《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赏析

【原文】贤者善人以人①,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②;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③?...

2025-04-25

唐代王建《新嫁娘词》古诗赏析

新嫁娘词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赏析“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

2025-04-25

唐代王维《相思》诗歌赏析

相思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

2025-04-25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

2025-04-25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