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觉醒年代》里,你不知道的“隐喻”_陈独秀

发表于话题:觉醒年代
发布时间:2021-06-01

原标题:《觉醒年代》里,你不知道的“隐喻”

“前方高能!”

“他自苦难而来,如光芒般耀眼”

“他来了,天亮了”

……

满屏的弹幕,可能会让你误以为

这是B站的哪部热门番

或是哪部流量鲜肉的“网大”

实际上这是近期热播的

没有狗血剧情、没有流量参演

却深受90后00后追捧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觉醒年代》

△视频:中山共青团全媒体中心 Akiko

该剧以革命先驱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为主线,展现了1915年到1921年间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这部剧描绘了这些有识之士从迷茫到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可以说是一部根正苗红的红色主旋律正剧。

《觉醒年代》自开播以来

评分一路走高

剧中生动的镜头语言

细致鲜活的人物群像

对各种“历史名场面”的完美还原

让人心潮澎湃

意犹未尽

网友纷纷催更续集

“可爱”是这群文人的隐藏属性

《觉醒年代》之所以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剧独特的切入视角。“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 这就是网友对这部剧的评价。

它通过一群革命先驱创办杂志的日常作切入,在学校、工作之外通过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笑点有泪点、带着烟火气息的率真文人形象,让人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还觉得有点……可可爱爱的。

B站up主@剪刀手艾德琪截取了剧中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汇总成视频,缓解了大家因剧中催泪桥段带来的伤感。

例如在学生面前儒雅温和的大钊先生在自家夫人面前以小名自称,但是当夫人在外人面前不小心喊了他小名他又觉得难为情。

陈独秀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后开心到模糊,并称要当面亲吻他。

陈独秀被长子陈延年、好友胡适吐槽是“封建大家长”,然后气成河豚

但是在蔡元培先生面前,陈独秀却收敛了自己的脾气,可以看得出蔡元培先生拥有非常大的人格魅力。

大家甚至怀疑导演在玩梗。。。。。。

就连跟陈独秀吵得不可开交的保守派辜鸿铭,也是蔡老的忠实粉丝。他称眼下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他自己。

“隐喻”是这部剧的精华

除了把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具有烟火气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在于隐藏在细节中的种隐喻,当你回过神来get到这镜头蕴含的深意时,都会忍不住拍案叫绝。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毛泽东出场的这短短1分46秒。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风雨飘摇中

年轻的毛泽东(字润之)一路狂奔

手握《新青年》

脚踏污泥水

满眼望去是众生百态、底层艰辛

“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

如光般耀眼”

街上的行人都是撑着伞或者带着蓑帽的,毛泽东冒着风雨逆向前行,暗示着他在未来革命道路中砥砺前行;

街上大部分行人的方向和他走的方向是相反的,寓意着当时社会底层思想仍未改革,而他在当时属于逆流而上;

前行路上,他踏散的一沟死水,恰好与闻一多的《死水》呼应(《死水》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泥泞的道路上,士兵肆无忌惮横冲直撞,鱼贩因避让而摔倒,象征着军阀对底层人民的欺压;

被牵着走、温顺的牛象征着农民,路边的乞丐和被卖孩子让人心酸不已,这都是当时社会底层最真实的反映;

他们和楼上的富家女、车里的富家少爷(鲁迅笔下的看客)形成鲜明对比;

鱼缸里的金鱼,隐喻当时的人被困而不自知……

路上拄着棍走的盲人,象征着黑暗中摸索的人;

毛泽东珍视地抱着怀里的《青年杂志》,恍若抱住了救命稻草;

百姓的穷苦、政府的软弱、军阀的蛮横……他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看见了,他记住了。

短短几百米的路

展现了当时的中国老百姓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

正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先烈

奋起反抗

寻求真理

救国救民

中国才迎来了希望

除此以外,还有李大钊把子弹扔进装有碎瓷垃圾桶的画面,这里可以说是一幕双关:一方面暗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另一方面瓷器英文是china,破碎的瓷器隐喻当时中国(China)的社会现状。

陈独秀、李大钊为唤醒群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决定在戏楼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向群众撒《北京市民宣言》传单。陈独秀不顾劝阻站在了最引人注目的顶楼,身后即是来逮捕他的敌人;

李大钊含泪而悲悯,楼下的戏台正唱着京剧传统剧目《挑滑车》。这一幕以戏中戏的形式呼应剧中情境,戏台上“爱国将帅、寡不敌众、为国捐躯”等情节恰好与陈、李二人的心境和处境契合。

南宋初年,宋金交战,宋将高宠大败金兀术,乘胜追击,追至牛头山金兵大营,单骑踏营。金兵以铁华车阻击,高宠奋不顾身,用枪连续挑翻了十一辆铁华车,终因座下马匹力尽,挑第十二辆铁华车时被压死,为国捐躯。——《挑滑车》

陈独秀送别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赴法留学,少年离开时意气风发的脚步,和若干年后伤痕斑驳、带着脚镣却依旧坚定无所畏惧的步伐重叠,让看到这里的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两位少年徒手摘星光,星星映在了他们眼底,星光洒落在我们身上。”这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一身狼狈却又从容血地趟过浮着花的血水,走向刑场,“碧血浇开自由花大抵便是如此。

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被捕,于上海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时年26岁。牺牲前,监狱中的战友为他即将被害感到十分难过。陈乔年却仍然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思想”是这部剧的核心

《觉醒年代》火起来的背后,映射出的其实是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和时代共鸣。

《觉醒年代》聚焦的是1915-1921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直到共产党的成立这条线索。讲清楚各种思潮的传播、与社会现实的互动,须得深入浅出。毕竟电视剧做成讲座既视感就太“劝退”了。

《觉醒年代》的表现方法是有新意的。它以(被激活)的人物为中心,用办刊、讲学、开会等具象情境搭建争鸣争辩争论的舞台,呈现各种思潮的广泛传播和交流交锋。

很多网友看了《觉醒年代》,才真正明白历史书上这寥寥几行字意味着什么。

虽然时代不同,但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关于“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重师友,坦诚相见,荣辱与共。”的就职演讲仍会让我们震耳发聩,甚至有网友感叹“就好像穿越回去听了个讲座一样”;

陈独秀对着家人说的那句“抱歉”、那句“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也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让人哽咽;

李大钊那句“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了,更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去厌恶甚至是抛弃这个国家”放在今天我们仍有切身体会;

他为陈独秀出狱作诗庆贺:“什么监狱 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了你。”声音不大却有着最坚定的力量。

当陈李二人走在河边难民聚集地里,李大钊问陈独秀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陈独秀声音颤抖哽咽:“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能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些话都真切地实现了

李大钊曾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之振兴,而且我坚信,一百年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今天的我们都做到了。

这一幕幕场景,无不让屏幕前的大家热了眼眶。时隔百年了,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前辈们在思想上给予我们的馈赠,何其有幸。

“重复”是历史的必然性

百年之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社会风雨飘摇,外敌虎视眈眈。但是有这么一群年青人,他们如火炬一般,在无尽的黑暗中探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而当时的他们和现在的我们是一样的年纪。

△五四运动

他们很不幸,出生在那个最动荡的年代;中国很幸运,因为那个最动荡的年代有他们。

回到今天,看看美国那副“我们从美国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的倨傲嘴脸,看着西方国家四面八方围攻而来的制裁、“莫名”引发的争端,听着西方媒体一个接一个的污蔑,你会发现:无论一百年前还是一百年后,列强从来都是那个列强。历史在重复着它的轨迹,列强在重复着他们的傲慢。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掷地有声说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的杨洁篪,还是中印冲突中守卫边界寸土不让的军人,又或者是抗疫中不惧牺牲自告奋勇的医护人员,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有先辈的影子,他们有同样的无畏和勇敢,有同样的爱国心。

百年之前,他们是我们,百年之后,我们成了他们。

有人问《觉醒年代》还有没有续集,其实这续集不就正在你我的身边上演吗?你看,我们已经从当初的残垣断壁走到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我们从落后挨打的辛丑年,走进了无人敢欺的辛丑年——

他们的鲜血

染红了五星红旗

他们的血肉

筑成了新的长城

今天的我们

铭记着他们的牺牲和荣光

今日的深圳

就是他们奋斗的“续集”

编辑:朱远林

核校:郭小花

来源:深圳共青综合整理自共青团中央、国家广电智库、中山青年

推荐阅

今日之中国,如您所愿! 40年前的深圳,你见过吗? 在教室睡觉也能上热搜?! B站推荐榜第一!深圳女孩又火了

标签组:[历史] [中国近代史] [李大钊] [陈独秀] [隐喻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3082.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