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他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群芳荟萃_王成喜

发表于话题:孤傲不自赏
发布时间:2021-06-03

原标题:他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群芳荟萃

王成喜先生擅画写意花鸟,书法擅隶书、行书,尤擅画梅,王成喜的梅花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画家打破了世人对梅花的固定思维,梅花不再是以稀、瘦、少为美,不再孤芳自赏,不再以冷美人自居。

成喜的画,有厚实的书法功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努力把西画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方法融入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中,以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他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别开生面,洋溢着时代气息,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的享受。

——董寿平

王成喜:1940年生,河南省洧川县人。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师从董寿平、许麟庐。艺术上刻苦钻研传统绘画技法并努力吸收西画的一些表现方法,擅长写意花卉,尤爱画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

出版主要作品专辑有:《王成喜画梅辑》、《王成喜百梅辑》、《中国画家王成喜》、《成喜书画》、《王成喜画梅选》、《王成喜书画作品辑》、《成喜画梅精选》等10余种。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和音像出版社出版有90分钟的技法录像带及光盘《王成喜画梅》。其中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12开本《王成喜画梅辑》,自出版以来,年年再版,印数递增,至今已连续再版16次,创下了中国出版界个人画册再版次数最多的记录。

王成喜先生在艺术上努力学习中国书画的优秀传统,深入生活,结合现实,吸取西画的诸多表现方法,形成他鲜明生动、消新向上、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给人以愉悦、振奋的美感享受。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喜爱。

王成喜:我1940年出生在河南侑川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前没吃过一顿饱饭。但今天我依然眷恋着那里。最使我眷恋的是那里人们的奋斗精神、民风的醇厚忠诚和对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崇尚。

他说,记得有一年年关,家里没有什么东西了,母亲说:“家里还有一筐萝卜,去卖了换副对子吧。少吃点饿不死,不贴对子咋过年呀。”可见成喜先生家乡的文化底蕴。在村子里如果哪个学生画画得好,毛笔字写得好,大家就视他为“明星”、“才子”。

“我刚记事时,夜晚常常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大人们讲述吴道子、王羲之及许多书画方面美丽动人的故事。”成喜先生说,他上小学第一天,当时的丁老师发给每人一张纸,让大家写上名,画点什么。他画了一个牌楼,连上面的砖缝都画出来了,于是他得了第一次书画奖——四支粉笔。

他高兴极了。逢年过节,随大人各家拜年,对着墙上的神像和书画顶礼膜拜。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书画留下了不灭的神圣,也开启了他向这条路迈进的决心和灵性。后来,他开始见什么画什么,土地上、门板上、家中的墙上,都成为释放他美术追求的最初园地。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乐呵呵的性格,因为美术的追求点燃了他的心灯,烛照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在当年河南被录取三位考生之中的一位而进入了中央工艺美院,他是全班唯一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喜先生坦言,之所以热爱画梅,是因为崇尚梅花那高洁刚强,百折不挠,越冷越开花,这便是奋斗者的精神写照。

自称表现手法十分传统的成喜先生,其实对西画的表现手法有许多借鉴,但他是在厚实的传统书画技巧功底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他努力把西画的技法嚼烂、消化,而不是生吞活剥。从成喜先生梅花的创作就可以看到西方油画中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方法熔铸于中国画的笔墨之中,形成了他生气贯注、蓬勃开张的艺术风格。

用成喜先生的话来讲,梅花是老题材。梅花入画自唐代始已有千年的历史,历代名家色彩纷呈的传世佳作给后人留下了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但古人画梅多强调高洁、雅逸、孤傲不群,因而,古画之中的梅花基本上是以稀、以少、以瘦为美。

而成喜先生笔下的梅花却迥异从前,别开生面,已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群芳荟萃。如果说古画之梅为人们展示的是一枝的俏美、一树的灵秀、一己的孤高,那么成喜先生为人们展现的则是寒梅万朵、蓬勃茂盛的梅花天地。人们感受的不仅是花轻似梦之美,而且有一种沉实、质朴、铁骨逢春的博大之美。应当说成喜先生笔下的梅花展示的是当今的时代精神。

标签组:[艺术] [文化] [美术] [梅花] [书画] [王成喜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5756.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