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为什么一到高考就会下雨?

发表于话题:高考为什么总下雨
发布时间:2021-06-04

1.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3.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4.揭露了凄惨的社会环境

5.与即将到来的美好假期形成鲜明对比。

看起来没什么不对。

为自己带伞的壹读君丨一万

六月份本来就多雨

如果把“下雨”当作一个文化现象,那么结论会有趣很多。

在你考试顺利,兴高采烈的时候,一阵细雨过后,你会感到夏日的燥热为之一扫,起到了烘托你考试后愉快心情的作用。或者你发挥不顺,满腹懊恼,这场雨的滴答声也变成了恼人的节奏,衬托了你烦躁的心情。若是脑洞再大一点,你也可以用拟人的手法,老天爷看你大热天考试不容易,一场雨舒缓了你内心的急躁,满身的清爽带进了考场。

高中老师会告诉你,一切景语皆情语。翻译成白话就是:人类是这个宇宙中最大的玛丽苏。

就如同网友总结的春天到来的征兆:

1.白昼时间变长;

2.气温逐渐变暖;

3.阿森纳退出各项赛事争冠行列。

然而阿森纳各项赛事夺冠无望完全是因为它实力不济,不能坚持整个赛季的高水平发挥,恰巧在春天到来时崩盘,和白昼时间变长、气温逐渐变暖毫无关系。

同样的,高考时候常见下雨,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该下雨啦。

每年春分后,太阳直射点逐渐从赤道北移,北半球开始迎接夏天的脚步。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都在吸收热量,然而水的比热容远高于土壤,陆地的升温幅度高于海洋。升温较快的土壤,上方的空气也就更容易升温上升,形成热低压;升温较慢的海洋,上方的空气升温缓慢,温度相对较低,空气下沉,形成冷高压。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会从高气压区域向低气压区域流动,也就是海洋上空的空气流向陆地。由于亚洲有着北半球最大面积的陆地,这样的风向也就容易形成规模,东亚和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夏季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带着丰沛的水汽,在东亚上空,水汽凝结成雨滴降落。这一过程在中国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六七月份正是高峰期,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基本都处在夏季季风制霸东亚的月份。在这些月份里,碰到一场雨也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高考为什么在六月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由于时间紧迫,第一次高考发生在冬天。此后的高考,基本都发生在六七月份。其他季节几乎没有高考。六七月份气温较高,确实不大利于考生的发挥,那么为什么几乎就没有其他季节高考的案例呢?

注意,一定要用“几乎”,这就是壹读君的做事风格。

六七月份高考也有过替代方案,那就是春季高考。春季高考一般于每年一月考试,二月录取,三月入学。但是这一方案并没有在试点后走向成熟,反而被各地陆续取消。究其原因,各高校在秋季就能招到合适的学生,而且增加一季录取会给学校管理增加很多额外成本。各高中也不愿意为额外的一次高考试点分出资源进行特别的准备。因此春季高考打娘胎起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参加春季高考录取。后来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春季高考试点取消,只有少数地区仍在实行春季高考。

也就是说,高校秋季的统一招生是高考时间的一大限制因素。在这一限制因素下,高考放在夏天再合适不过,若是放在八月,则录取等工作较为仓促,只有六月和七月较为合适。

八月份高考的话暑假也太短了

排除了其他竞争对手,只有六月和七月pk了。2003年之后,高考就放在了六月,这和七月份气候炎热,极端气候事件多发有关。

在作出这一重要决策前,中国气象局向教育部提供了1995年—2000年期间逐年6月10日—20日、7月5日—15日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台风的发生频率等相关气象信息。六月最终成功pk掉七月,得益于六月平均气温较低,台风、洪涝等灾害较少,在六月考试,考生更有可能得到一个平安、舒适的考试环境。

从此,多雨的六月和高考就有了奇妙的缘分。 

今年真的有那么多地区高考时候下雨吗

让我们来看图说话,高考这两天受降雨波及的地区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微博

可见全国考生较多的高考大省,多少都受到了降雨的影响。然而一些地区,如新疆、内蒙和山东、北京等,都没有降雨。

所以不同地区的考生,对这两天雨水的印象,应该也是不同的。

而当真正遇到降雨的考生,也比较容易记住“高考那天下了雨”的信息,包括且不限于朋友之间的谈话、街坊二大爷的嘀咕、远房三姑的唠叨、各地新闻。这种比照着自己的遭遇满世界寻找共同语言还仿佛是偶遇到这些共同语言的现象,叫做孕妇效应。这个词原本是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孕妇更容易有在大街上碰到许多孕妇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可以被叫做“高考下雨效应”。

然后,“高考时候常下雨”作为一种刻板印象慢慢留在人们脑海中,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一次次定期在人们大脑中唤醒。这还算是比较相关的内在联系:高考在六月→六月多雨→高考时容易下雨。

但是有些刻板印象纯属巧合,由于媒体长时间的轰炸,甚至是搜肠刮肚的硬凑,也逐渐为人所知,以至于后来应验的那么一次,大家都会说,看,又实现了吧!

比如高考之外,另一位天气控制的行家里手萧敬腾老师。

然而雨和高考的羁绊还不止于此

虽然六月比七月总体来说要凉爽一些,但是仍有可能出现高温,考生可能会因此发挥失常。

比如2007年高考期间,北京两天高温达到了36℃,陪考家长在炎炎烈日下希望进行人工降雨。

可是降雨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求来的。

当年山东军阀张宗昌有《求雨》一诗,诗曰: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

不要笑,很多人对人工降雨的理解可能也就和这首《求雨》差不多。人工降雨虽说也是向天上打炮,但也没有张将军说得这么简单。

重庆永川,工作人员开始在黄瓜山炮站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首先,我们得有云。没有云,就没有降雨的水源。云是由小水珠、小冰晶和水蒸气组成的,你能看到云,就得归功于这些小水珠和小冰晶。

同样的,开水上空白色的“汽”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其次,并不是云朵在你头上飘着就会降雨。要想下雨,你还得让它的小水滴、小冰晶越来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持水珠和冰晶的重力,它们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融化,和水滴一起,形成了降雨。

人工降雨所做的,就是通过打上天空的化学物质——如干冰、碘化银、三氧化二铝等等,要么大量吸热促进冰晶快速生长,要么吸附水珠使之上不断增大,最后使它们因自身重力下落,形成降雨。

所以,在没有云彩的情况下,不能强行造成降雨。而在有条件的地区,如今年的重庆铜梁区,就进行了人工降雨作业,成功地把气温从32℃降到了26℃,为考生营造了舒适的考试环境。

毕竟,今天坐在考场里的,明天就可能是社会的栋梁。未来他们将呼风唤雨,也可能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风调雨顺”。科技和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杨东,《“春季高考”实施六年述评》,《上海教育科研》, 2006(2)

2.周振宇,《80发炮弹人工增雨营造清凉舒适高考环境》,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标签组:[高考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6021.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