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为什么一到高考就会下雨?_考试

发表于话题:高考为什么总下雨
发布时间:2021-06-04

1.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3.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4.揭露了凄惨的社会环境

5.与即将到来的美好假期形成鲜明对比。

为自己带伞的壹读君丨一万

六月份本来就多雨

如果把“下雨”当作一个文化现象,那么结论会有趣很多。

在你考试顺利,兴高采烈的时候,一阵细雨过后,你会感到夏日的燥热为之一扫,起到了烘托你考试后愉快心情的作用。或者你发挥不顺,满腹懊恼,这场雨的滴答声也变成了恼人的节奏,衬托了你烦躁的心情。若是脑洞再大一点,你也可以用拟人的手法,老天爷看你大热天考试不容易,一场雨舒缓了你内心的急躁,满身的清爽带进了考场。

高中老师会告诉你,一切景语皆情语。翻译成白话就是:人类是这个宇宙中最大的玛丽苏。

就如同网友总结的春天到来的征兆:

1.白昼时间变长;

2.气温逐渐变暖;

3.阿森纳退出各项赛事争冠行列。

然而阿森纳各项赛事夺冠无望完全是因为它实力不济,不能坚持整个赛季的高水平发挥,恰巧在春天到来时崩盘,和白昼时间变长、气温逐渐变暖毫无关系。

同样的,高考时候常见下雨,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该下雨啦。

每年春分后,太阳直射点逐渐从赤道北移,北半球开始迎接夏天的脚步。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都在吸收热量,然而水的比热容远高于土壤,陆地的升温幅度高于海洋。升温较快的土壤,上方的空气也就更容易升温上升,形成热低压;升温较慢的海洋,上方的空气升温缓慢,温度相对较低,空气下沉,形成冷高压。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会从高气压区域向低气压区域流动,也就是海洋上空的空气流向陆地。由于亚洲有着北半球最大面积的陆地,这样的风向也就容易形成规模,东亚和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夏季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带着丰沛的水汽,在东亚上空,水汽凝结成雨滴降落。这一过程在中国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六七月份正是高峰期,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基本都处在夏季季风制霸东亚的月份。在这些月份里,碰到一场雨也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由于时间紧迫,第一次高考发生在冬天。此后的高考,基本都发生在六七月份。其他季节几乎没有高考。六七月份气温较高,确实不大利于考生的发挥,那么为什么几乎就没有其他季节高考的案例呢?

六七月份高考也有过替代方案,那就是春季高考。春季高考一般于每年一月考试,二月录取,三月入学。但是这一方案并没有在试点后走向成熟,反而被各地陆续取消。究其原因,各高校在秋季就能招到合适的学生,而且增加一季录取会给学校管理增加很多额外成本。各高中也不愿意为额外的一次高考试点分出资源进行特别的准备。因此春季高考打娘胎起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参加春季高考录取。后来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春季高考试点取消,只有少数地区仍在实行春季高考。

也就是说,高校秋季的统一招生是高考时间的一大限制因素。在这一限制因素下,高考放在夏天再合适不过,若是放在八月,则录取等工作较为仓促,只有六月和七月较为合适。

排除了其他竞争对手,只有六月和七月pk了。2003年之后,高考就放在了六月,这和七月份气候炎热,极端气候事件多发有关。

在作出这一重要决策前,中国气象局向教育部提供了1995年—2000年期间逐年6月10日—20日、7月5日—15日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台风的发生频率等相关气象信息。六月最终成功pk掉七月,得益于六月平均气温较低,台风、洪涝等灾害较少,在六月考试,考生更有可能得到一个平安、舒适的考试环境。

从此,多雨的六月和高考就有了奇妙的缘分。

今年真的有那么多地区高考时候下雨吗

让我们来看图说话,高考这两天受降雨波及的地区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微博

可见全国考生较多的高考大省,多少都受到了降雨的影响。然而一些地区,如新疆、内蒙和山东、北京等,都没有降雨。

所以不同地区的考生,对这两天雨水的印象,应该也是不同的。

而当真正遇到降雨的考生,也比较容易记住“高考那天下了雨”的信息,包括且不限于朋友之间的谈话、街坊二大爷的嘀咕、远房三姑的唠叨、各地新闻。这种比照着自己的遭遇满世界寻找共同语言还仿佛是偶遇到这些共同语言的现象,叫做孕妇效应。这个词原本是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孕妇更容易有在大街上碰到许多孕妇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可以被叫做“高考下雨效应”。

然后,“高考时候常下雨”作为一种刻板印象慢慢留在人们脑海中,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一次次定期在人们大脑中唤醒。这还算是比较相关的内在联系:高考在六月→六月多雨→高考时容易下雨。

但是有些刻板印象纯属巧合,由于媒体长时间的轰炸,甚至是搜肠刮肚的硬凑,也逐渐为人所知,以至于后来应验的那么一次,大家都会说,看,又实现了吧!

比如高考之外,另一位天气控制的行家里手萧敬腾老师。

然而雨和高考的羁绊还不止于此

比如2007年高考期间,北京两天高温达到了36℃,陪考家长在炎炎烈日下希望进行人工降雨。

可是降雨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求来的。

当年山东军阀张宗昌有《求雨》一诗,诗曰: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

不要笑,很多人对人工降雨的理解可能也就和这首《求雨》差不多。人工降雨虽说也是向天上打炮,但也没有张将军说得这么简单。

重庆永川,工作人员开始在黄瓜山炮站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首先,我们得有云。没有云,就没有降雨的水源。云是由小水珠、小冰晶和水蒸气组成的,你能看到云,就得归功于这些小水珠和小冰晶。

同样的,开水上空白色的“汽”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其次,并不是云朵在你头上飘着就会降雨。要想下雨,你还得让它的小水滴、小冰晶越来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持水珠和冰晶的重力,它们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融化,和水滴一起,形成了降雨。

人工降雨所做的,就是通过打上天空的化学物质——如干冰、碘化银、三氧化二铝等等,要么大量吸热促进冰晶快速生长,要么吸附水珠使之上不断增大,最后使它们因自身重力下落,形成降雨。

所以,在没有云彩的情况下,不能强行造成降雨。而在有条件的地区,如今年的重庆铜梁区,就进行了人工降雨作业,成功地把气温从32℃降到了26℃,为考生营造了舒适的考试环境。

毕竟,今天坐在考场里的,明天就可能是社会的栋梁。未来他们将呼风唤雨,也可能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风调雨顺”。科技和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杨东,《“春季高考”实施六年述评》,《上海教育科研》, 2006(2)

2.周振宇,《80发炮弹人工增雨营造清凉舒适高考环境》,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标签组:[高考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6033.html

相关阅读

张瑀《文姬归汉图》

《文姬归汉图》卷,绢本,设色,纵29厘米,横129厘米。金代画家,张瑀所作。张瑀,金代人,生平不详,传世书画有《文姬归汉图》。旧题为南宋人作,后在画上发现署款“祗应司张瑀画”六字,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

2025-04-17

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来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2025-04-17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译文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译文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江山各处保留...

2025-04-17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

2025-04-17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唐代: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译文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

2025-04-17

金朝时期儒学的繁荣与衰败

大金立国一百一十九年,中国古代各种统治思想灿然皆备,分教分派,教中有派,派中分支,呈现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儒家思想独占鳌头,居于主体地位。那么,儒家一派怎样上升为主流思想的?和其他思想关系如何?有何...

2025-04-17

孟浩然《过故人庄》原文译文赏析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

2025-04-17

杜甫《春望》文学赏析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

2025-04-17

杜甫《月夜》原文译文及赏析

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

2025-04-17

《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的直接蓝本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大约生活于金代中叶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金...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