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大唐最失败的诗人,为何却有最好的友情?

发表于话题:来不及说出的友情人物
发布时间:2021-06-04


就算放在今天,孟浩然(689—740)仍是一个怪咖。

他的诗写得好,好极了。闻一多评价说,唐诗到了孟浩然手里,产生了思想和文字的双重净化作用;还说他的诗之干净,同时代的诗人无一能敌,只有在他以前的陶渊明到达过同样的境界。

但他的命是真歹,歹极了。他生逢盛世,自己也有入仕途、求功名的愿望,然而,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生与官场无缘。如此事与愿违的际遇,即便在诗人满街走的大唐,也绝对找不出孟浩然第二。

人们只知道他的诗清淡寡欲,是真隐者之风,根本不知道这背后是一段现实的命运悲剧。

做隐者,不是他人生的出发点,却成了他人生的归宿。这样的人生,在唐朝著名诗人中,无疑是最失败透顶的。

很早就对孟浩然感兴趣,研读了他的很多诗和史料,但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一个功名心如此强烈,却又终生碰壁的人,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多清、淡、雅的诗歌?

连生前未曾谋面的杜甫,都夸他“清诗句句尽堪传”。着重点也在孟浩然诗的清朗。

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一个失败的人,可以写出好东西,但基调可能是焦虑的,也可能是愤怒的,绝不可能是孟浩然这种读起来相当性冷淡的文字呀。

可以反过来想,这个人的内心得有多强大,才能让苟且不已的现实,丝毫不侵入他的诗与远方!

到底是什么力量,重塑了孟浩然的内心?

答案或许是:友情

襄阳人张子容是孟浩然的老乡兼好友。他们早年曾一起在鹿门山隐居多年。

在唐朝人眼里,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是不存在的。当时的社会风气,流行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被称为“终南捷径”。

隔一段时间,两京就会传出激动人心的消息:最高领导人访诸山林,搜求隐逸,谁谁又受到征辟或礼遇了。

这样的消息一放出来,不啻于给全国各地在山水之间养望待时的隐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家伙隐居得更起劲了。

打个比方,就像现在,彩票中心总会隔三差五制造一些平凡人中大奖的新闻出来,结果无一例外会迎来屌丝购买彩票的小高峰。

张子容率先走出这个迷梦。

景云二年(711)秋,他决定入京考科举,这条路比隐居和买彩票都靠谱。

孟浩然的伤感无法自抑。《唐才子传》说他们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交。如今要分别,内心受到的刺激可想而知。

照例要写诗送别。我敢保证,你想破脑壳都不知道孟浩然会怎么写这首送别诗。

他这样写:

送张子容进士举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前面四句还很正常,心中惆怅啊,临别叮嘱啊。后四句画风突变,孟浩然没有像常规的送别诗一样,祝愿好基友考试顺利,一举及第,而是告诫张子容,不要因为将来的地位变化而破坏我们的友谊。

我将继续安卧茂林之间,他日你或如乔木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但是,朋友啊,你千万不要像《诗经·谷风》讽刺的那样“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一定要记得好基友一辈子。

孟浩然这么写,一个是他们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另一个是孟浩然的性情使然。

孟浩然的同时代人和崇拜者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替他编了文集。王士源这样说孟浩然: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

意思是,孟浩然为人有侠义之气,交友很真诚,即使初次相识也会以诚相待,不为俗世礼法所拘,而且从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个“真”字,是孟浩然对待朋友的最高原则。

进京第二年,张子容考中进士,但做官不久,即被贬为晋陵尉,随后再贬为乐城尉。

一晃十余年,孟浩然从未忘记这个好朋友。当他听说张子容被贬到了乐城(唐代永嘉郡辖县,今浙江乐清市),实在放心不下,便决定从襄阳启程去看望张子容。

那已经是分别15年后的除夕夜,他们在乐城重逢。

久别未见,朋友失意官场,自己也寂寂隐居着,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孟浩然写了好几首诗,纪念他们的这场重逢。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关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

平生复能几,一别十馀春。

重逢的喜悦,淡到看不见,诗中反倒充满悲情的基调。可以想见,虽然十多年未见,孟浩然对他们的友情并未疏离,彷佛两人从未分别,该发牢骚就发牢骚,该抱怨就抱怨。

我想,如果张子容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孟浩然绝对不会千里迢迢专程去探望他。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这就是孟浩然与张子容的友情。

以40岁为界,孟浩然的人生被掰成了两截。

围绕着隐士的身份事实,40岁之前,他养望待时,却假隐成真,很有隐士范儿;40岁之后,他觉得走“终南捷径”无望,改而走科举之路,可是连连遭遇挫败,未得一官半职,始终是一介布衣。这时他却心有不甘,真隐成假。

你去读孟浩然的诗,会发现40岁之前跟之后,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他40岁之前的诗,每一首都像在说,我就是陶渊明,我的生活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但40岁之后,他的诗变了,每一首像是在说,我羡慕陶渊明,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

是风动,还是幡动?说到底,是心动。

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考进士,没考上,做了一年北漂,看不到出路,遂在冬天来临的时候南下,返回襄阳。

走前,他给好朋友王维写了一首诗: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任何人都能读出,诗中充满了怨愤和牢骚,一会儿说当权者没一个肯提携他,一会儿说世上知音太难觅。这么痛的倾诉,显然没有把王维当外人。

王士源后来写过孟浩然初到长安时,风光无两。在一次群英荟萃的诗歌大会上,孟浩然当众咏出两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举座皆惊,由衷赞叹此两句诗意境清绝,无人能及,于是纷纷搁笔。

在山中隐居了数十年的孟浩然,甫一露脸,就镇住了京师的精英。这个开场,堪称惊艳。

但据史载,孟浩然第二次亮相,却把前程葬送殆尽。

王维当时在朝廷做个小官,把孟浩然请到办公室里聊天。聊着聊着,传报说唐玄宗下来视察工作。孟浩然有点慌,想把自己藏起来,王维却有意趁机向唐玄宗举荐孟浩然,于是实话实说。

唐玄宗一听很来劲,说我早就听说过此人。

孟浩然出来相见。唐玄宗命他吟几首写过的诗来听听,孟浩然遂咏诵起自己的诗。

千不该万不该,他把自己科举落榜后的一首诗读了出来。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听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唐玄宗怒了,当场插话:“是你自己不来要求当官,我又什么时候抛弃了你,为什么诬赖到我头上?”

多好的boss直面机会,孟浩然就这样搞砸了,直接被唐玄宗拉黑。

现在,孟浩然来跟王维告别,郁闷是难免的。如果你是王维,你会怎么答复他,怎么宽慰他?

我想,99%的人为了担得上朋友之名,肯定上来就是一番热血激励,说一些加油冲呀,永不言弃,或者天下谁人不识君之类的正能量。

确实,朋友之间的劝慰鼓励,从来都是从俗从众的。哪怕两个人亲密无间,但在情感上已经越来越找不到真实,越来越不敢表达真实。

因为,类型化情境下的俗话、套话太多了,大家在什么模式下,调用什么话语资源,早已成为一个运行程序,准确却又冰冷。

你成功,朋友会说恭喜啦;你失败,朋友会说加油呀。从来都是这样的。

有没有一个朋友会反过来说?你成功,他对你说不好;你失败,他反而对你道恭喜。

这个朋友就是王维。

王维回赠了孟浩然一首诗,诗是这么写的。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全诗都在劝孟浩然回乡隐居,没必要辛辛苦苦跑到帝都献赋求官,而不是像世俗那样,劝他继续努力,胜利在前方。

王维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一对CP。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会比其他类型诗人更深一层,这是肯定无疑的。

王维这么说,一方面是他自己做官就做得很郁闷,很苟且,大半辈子仕途很不顺遂,全然是生活、家庭所迫才在官场上踉踉跄跄,所以他真心不希望孟浩然也走这条路。

另一方面是他深知孟浩然的为人,知道他隐居这么多年,一出山就以一片真心示人,不懂人情世故,不懂逢场作戏,这在官场上铁定吃不开,面见唐玄宗那一幕就是深刻的教训。

此刻,两个好朋友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以及彼此交换品尝的人生痛苦,尽在诗中。

孟浩然虽然没有全盘接受王维的劝诫,五六年后他又重返长安,又空手而归,但到生命的最后一两年,他终于读懂了王维的一片苦心,心如止水,超凡脱俗。

在他们分别后12年,王维经过襄阳的时候,老朋友已经过世。他的伤心,化成了一首祭奠的诗。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或许,对王维来说,孟浩然一走,世上再难找彼此懂得之人。他们曾经各自忙乱,却互相牵挂,这就是最好的友情,岁月可鉴。

不要以为孟浩然诗风冷淡,他的个性就无棱无角。

实际上,王维看得很准,孟浩然个性狷介,坦荡率真,时露狂放。这样的人,即便身处盛世,也不适合官场。

你绝对想不到,若要在盛唐找一个孟浩然的个性同类人,排位第一的肯定是李白。

他们都有建功立业之心,都曾借隐居养名气,但也都不是汲汲于富贵利禄之人,哪怕是向人求官的干谒诗,写起来也绝不丢掉身份,一定有一根傲骨撑着,始终保持独立人格。

他们睥睨一切,甚至看不惯自己在仕与隐、身与名之间纠结。他们要是见了自己跟着衮衮诸公束带出入朝廷,一定会骂自己傻X何苦来。

李白一生自视甚高,眼空四海,从不轻易许人。他的前辈如李邕,同辈如王昌龄、高适,晚辈如杜甫,虽交往甚密,但看不到他对这些人的诗才有所称赞。即便是德高望重的老诗人贺知章,称誉李白为“谪仙人”,他也没有回馈对方以相当的称誉。

但是,对孟浩然,李白却瞬间变成追星的小迷弟。

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诗,李白却鲜有表示,为什么?因为他把诗都写给孟浩然了。

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现在流传下来的有5首。而孟浩然写给李白的诗,一首没有。情况就是这样。

我们今天已无法知道孟浩然对李白的态度,但从孟浩然平生特重友情的个性来看,他们的相处肯定不赖。

史书记载,开元二十三年(735)早春,襄阳刺史韩朝宗约了孟浩然一同上京师,准备将他举荐给朝中同僚。到了出发的时间,适逢孟浩然与一位友人饮酒,且兴趣正浓。

有人提醒孟浩然说,你与韩公约定的时间到了,快出发吧,不然来不及了。孟浩然则回答道:“我现在酒兴正酣,哪里管得上他!”

史家因此认定,孟浩然太任性,为了喝酒又误了大事。但据学者王辉斌考证,与孟浩然一同喝酒的这个朋友,正是当时身在襄阳的李白。

一切就可以解释了。这两个狂士在一起,若不能尽兴,一切俗事勿扰。

一生布衣的孟浩然,打造了盛唐难得一见的朋友圈,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人格魅力。李白给孟浩然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间的一片深情,全在诗中。隔了1000多年,读来仍为这段友情感动不已。

据说波兰有句民谚:是所有人的朋友,对谁也不是朋友。

李白这种孤高难相处的人,一旦认定你是朋友,就一定是真朋友。绝不是那种豪猪式的友情,为了御寒,挤在一起,为了自保,维持距离。

孟浩然同样如此,一个入朝做官的机会,虽然是他一生以求的东西,但比起故人重逢,喝个痛快比什么都重要。

经过无数挫折,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孟浩然再无入官场的念头。

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与孟浩然最后一次见面。他看到的孟浩然,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高士。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如王维当年所寄望的,孟浩然的心,安了。可惜王、孟无缘再见。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在《活好》一书中说,做到三点就能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这年下半年,52岁的孟浩然去世。这首诗成了李、孟的诀别之诗。

在唐朝诗人中,孟浩然拥有最好的友情,最让人羡慕的朋友圈。

这个朋友圈不在于它能为孟浩然带来多少实际的便利门道(事实上他一生求取功名无门,以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告终),而在于它的“真”已经超越了利益、物质、虚荣等低级层面,进而内化为一种高级的情感需求与精神砥砺。

反观我们,朋友圈的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

纵有好友三五千,抵不上孟浩然的知己三五人。

标签组:[唐朝] [李白] [隐居] [王维] [孟浩然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6511.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