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蒋方舟: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作家

发表于话题:蒋方舟日本
发布时间:2021-06-08


恨嫁作家?已习惯在误解和标签下生活

成长至今日,蒋方舟已经放弃了对各式各样标签绑架的反抗,包括小时候的“神童”,后来青春期的“少女作家”、“叛逆作家”,再到后来的“相亲作家”、“恨嫁作家”。

她也不害怕争议,小时候受到外界各种纷纷扰扰的话语,在蒋方舟心里燃起的却是斗志。她心里憋着一股气,认为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强更长久,来证明评判者是错的。

大争议什么的,不太会磨损一个人,我比较小的时候迎来大的争议,我心里中心里头燃起的是斗志,我觉得我一定要做的更好,做得更强,做得更长久,来证明你们是错的,它不存在对精神上的一个磨损。我觉得应付一种平庸,这种东西对于精神的磨损是更大的。

她自认无法改变这些,唯一办法是跳脱出来,永远置身事外地看自己,有没有走在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轨道上,有没有继续写作,有没有作品来证明自己的“未来大于过去”、“作品大于标签”。

“应付平庸的生活,这种东西对精神的磨损才是更大的,”蒋方舟说。



知识分子的本分:真去做些什么

但时代的变化早已悄然发生。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现在更热衷于谈钱,谈风口谈变现,反而是做生意的商人们,热衷谈论政治哲学,甚至诗歌和纯文学。

蒋方舟观察身边的知识分子,发现大家处境各有分别,“都挺可怜的。”有人选择自我放逐,有人选择贩卖知识分子的姿态赚钱,也有人干脆开始虚度自己的人生。但蒋方舟仍保存着一丝理想主义,她希望无论环境如何,人都应当有反抗的姿态。

此前蒋方舟出版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一书,封面上便写着“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在她眼里,知识分子第一要义便是反抗,即使不能够反抗的话,至少也要尽可能诚实记录这个时代的精神。

“真的去做些什么,做一些你觉得对的事,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做一些能够让感知到这个除了时代很愚蠢以外的一些信息,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正直的力量,”蒋方舟说。


精神上的门槛:用读书抵御走向狭隘

蒋方舟害怕自己在成长中过的狭隘,尤其是局限在性别、经验或者是小圈子的世界里。这种狭隘,对蒋方舟来说,甚至是一种精神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读书,成了蒋方舟让自我更广阔的方式。

每天三四小时的阅读,是蒋方舟最为充实的时光,没有空虚,也不会不安地浸泡在孤独寂寞的情绪里,“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去跟书里的人进行一次次的冒险”。尽管当下社会语境里仍然将“读书很多的人”贬义地称之为“书呆子”,但蒋方舟说,即使带着功利之心阅读,也是一件实用的事情。

阅读是蒋方舟自小养成的习惯。五六岁,她不经意接触到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就一口气把三毛的书看了个遍。到了七八岁,蒋方舟开始在街边书摊上买那种盗版书全集,王朔全集金庸全集,一套套搬回家。

“我们从小去上琴棋书画各种培训班,但我们从来不去上阅读培训班,好像就从小就不重视这种能力”,蒋方舟把阅读理解为一种能力,如何获取信息,如何选择信息,如何把信息构建到自己知识框架里,如何甄别和评判高低,如何不去被其他信息所魅惑,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快速读完一本书的方法。“读书是一个你确实需要门槛,精神上的门槛和精力上的门槛才能进入的一件事。”


享受“被荒废”:东京一年

受到日本国际基金会的邀请,蒋方舟独自在东京生活了一年。她在今年出版的《东京一年》里,把这段经历描述为“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熟悉的交际圈,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没有家人,一切可依赖的东西都消失了,是对蒋方舟日常生活状态一种彻底改变。

突然停滞的异乡生活,起初让蒋方舟感觉不适。蒋方舟把彼时焦虑的孤独感比作是“蹲在村口张望的期盼”,“每天都在发朋友圈问,今天祖国有人要来吗?”

漫长而松弛的生活节奏里,蒋方舟必须把每件事都变得非常漫长,才能填满一天的时间。她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吃饭花一两个小时;她认真凝视美术馆里的一幅画;每个念头都无限延长。

半年后,这种感觉演变成了一种平静的孤独。

蒋方舟开始每天记日记,有46篇收录在了《东京一年》中。去拥挤的表参道和涩谷,在穿着浴衣的人群中看花火大会,去六本木森美术馆和根津美术馆,去神保町古书街消磨整个下午,去清水寺、唐招提寺求签祈福,去贵船神社为新年祈愿,去田县神社看艺术展,去奈良东大寺喂鹿,甚至去浅草看一场脱衣舞表演。


她不单纯描述风景和见闻,不写吃喝,就写每天的生活和自我思考。蒋方舟说,“被迫的认真和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有次她从东京公寓出门,坐着电车穿过层层居民区,饭菜香味扑面而来,后来才得知这正是是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绿子坐的那条线路的公交;有时踏入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吃饭时发现老板是太宰治儿女,店里有许多太宰治的电影分镜头脚本……生活原本的趣味得以在这样的慢节奏中一点一点的还原。

这是蒋方舟能想到的“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度过时间的方式”,他人口中“被荒废”的一年,恰恰成为了蒋方舟目前为止最为珍贵和宝贵的一年,这段时间才让她得以去享受“有时间去认真把牛奶盒洗干净”的奢侈。在这种完全陌生和自由的状态下,蒋方舟逐渐明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什么样的人呢?

蒋方舟给出的答案是“野心勃勃的青年作家”——继续写作,继续对环境,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保持巨大不满和反抗精神,继续对自己怀有很高的期待和野心。

* 本页面所采用的所有图片均为摄影师伊藤王树摄影作品

点击观看更多精彩花絮

标签组:[蒋方舟] [作家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29387.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