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流放还是杀头?明清两朝的高考作弊处理办法

发表于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发布时间:2021-06-15

原标题:流放还是杀头?明清两朝的高考作弊处理办法

流放还是杀头?明清两朝的高考作弊处理办法

铁卷文史

最近,有不少关于高考考上却发现被其他人替代的新闻,人数规模还都不小。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考试选拔制度,科举更是地位卓然,被认为是替天子选士,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

和现在的高考一样,科举也是古代广大考生改变人生的独木桥,关系到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自然会有很多人铤而走险的作弊,为了瞒过严厉的检查措施,古代的考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明”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弊技术。

古代考生是怎么作弊的呢?

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小抄”了。

此前,在南京江南贡院发现了一本《五经全注》,长5厘米,宽4.3厘米,高0.7厘米,差不多和火柴盒一样大小。书上的字那就更小了,小到什么程度?有人试验过,放上一粒米,就能盖住8个字,眼神不好的人,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这本小书,也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还有一招就是用枪手,即所谓的找人替考。

比如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就是职业枪手。《北梦琐言》中记载

“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

温庭筠考试的时候经常为邻座的考生救场,人送外号“救数人”。按今天的标准看,温庭筠是妥妥的学霸,一场考试要做好几份试卷,还都有不错的成绩。

学霸温庭筠的“巅峰”是在一次提前退场的考试中,“私占授者已八人”,提前离场的温庭筠竟然帮助8个考生答完了试卷,这岂止是学霸,简直是学神了。

到了明清,替考的行为仍旧很多,在清朝,代考行为被称为“找枪手”。清末民初的民国主席胡汉民,在年轻时就曾是代考“枪手”,曾两次代人参加乡试,都考中了举人。

正因为作弊行为层出不穷,所以古代王朝对科举作弊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在明清时达到了高峰。

明清如何惩罚科举作弊

对明清的考生而言,靠作弊瞒天过海虽然有一定的成功率,但一旦被发现,则会面临极其严厉的惩罚,流放、斩首、黔面等等,总之怎么严厉怎么来,想要靠作弊改变人生,但很多铤而走险作弊的结果,往往不是改变人生,还是彻底“终结”人生。

先来看明朝,《大明律》明文规定,凡是科举作弊的,一经发现即施杖则,随后流放三千里,为时9年。在古代,如此长距离长时间的流放,其实就等于宣判了案犯的死刑,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即便此人是位面之子,活着熬过了这地狱般的9年回到了原籍,也会被政府终身除名,革去士子身份,这也就意味着,此人这辈子都别再想参加科举了。

除此之外,身被作弊恶名的人在家乡也会被人冷眼相待,一辈子都在父老乡亲的指指点点下苟延残喘,活着比死更痛苦。

清朝对科举作弊的严厉惩罚

相比明朝,清朝对科举作弊的惩罚要更加严厉。

清朝有几次较大的科举舞弊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是如何严肃惩处科举作弊的。

丁酉顺天乡试案

此案发生在顺治年间,也是满清定鼎中原后第一次科举舞弊大案。

清朝的顺天府包括现在的北京和河北部分,是净是所在地。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以及名隶国子监或籍系满蒙汉军八旗的士子都参加顺天乡试,称为北闱。

由于位处京师,参加乡试的考生有很多都是权贵子弟,这些人消息灵通,知道谁会担任考官,因此早早的就打点了一应人等,就等发榜直接录取了。

这一科考生共有5700多人,额定录取206名,28人取1人,那些贿赂了考官的权贵子弟“自以为唾手折桂”。但由于行贿太过普遍,导致很多落榜的士子不满,越闹越大,最后捅到了清世祖顺治的耳朵里,顺治下令彻查。

结果查出,数位考官全部贪财纳贿,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为了“精确录取”,李振邺竟让亲随书童拿着写有暗号的纸条去各房查对。如此一来,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家里的子弟,参加考试的被全部录取。

这样的结果让顺治龙颜大怒,下了严旨:

“四月辛卯,谕刑部等衙门:‘开科取士,原为遴选真才,以备任使,关系最重,岂容做弊坏法!王树德等交通李振邺等,贿买关节,紊乱科场,大干法纪,命法司详加审拟。据奏王树德、陆庆曾、潘隐如、唐彦曦、沈始然、孙旸、张天植、张恂俱应立斩,家业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尚阳堡;孙伯龄、郁之章、李贵、陈经在、邱衡、赵瑞南、唐元迪、潘时升、盛树鸿、徐文龙、查学时俱应立斩,家产籍没;张旻、孙兰茁、郁乔、李苏霖、张绣虎俱应立绞;余赞周应绞监候秋后处决等语。

不仅“立斩”,还要“家业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不仅是一个人被作弊毁了,一个家庭都被一次作弊彻底毁了。

辛卯科场案

康熙时期,也发生了一次科考舞弊大案。

康熙五十年,一向一枝独秀的苏州在江南乡试中只有十三人被录取,同时,却又多个不学无术的扬州盐商子弟上榜。苏州学子大感不满,到孔庙里去哭庙,还写下对联讽刺当时的主副考官左必蕃和赵晋。

一开始康熙还不知道这事,满清安排在江南的兼职秘密情报机构负责人,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通过密奏渠道上报此事。康熙闻讯同样龙颜大怒,彻查的结果是:查明副主考官赵晋等人收受贿赂,串通舞弊,斩立决;串通考官和行贿人的多名“中间商”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失察被革职。

在自命文人皇帝的乾隆时期,类似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乾隆也都一一狠下辣手,该杀的绝不容情。

乾隆五十七年,有3个童生雇佣枪手考试。对他们的惩罚是这样的:先行枷号三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相当于一辈子都洗不脱这个罪名了。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广西士子岑照花了300两银子找人代考,中了乡试第一名的解元(没错,就唐伯虎也被称为唐解元),但随后即被揭发,涉案人员全被处斩。

小结

当然,尽管处理严厉,古代科考舞弊之风仍然风靡盛行,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所得的利益实在太大,值得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明清时期对科举作弊的严厉惩罚,也有不少权力斗争的因素在内。比如朱元璋的“南北榜案”,是历史上科举考试最大的冤案,由于当时刚刚从多年的战乱中统一,北方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科举录取的全是南方士人,朱元璋认为这是蔑视北方,下令彻查,但结果是并没有舞弊,但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人的怨言,无视调查结果,下令凌迟处死二十多位考官,把状元斩首,1000多名无辜者受到牵连丢了性命。

这样的“严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此外,受到严惩的往往是大规模的舞弊案,还有更多小型的作弊在地方数不胜数,没有传入皇帝的耳中或者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基本上就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也是为什么明清屡施辣手,科举舞弊能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行贿成风,权力寻租是日常常态的官僚主义社会,想要靠几次大规模的整肃活动来解决问题,基本上只是缘木求鱼,其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专制王朝之所以要对科举舞弊大做文章,是因为他们知道,科举是给广大寒门学子的一个虚幻的希望,一定要做些什么,让他们能够继续“今日陌下农,明朝天子臣”的大明梦或大清梦。

标签组:[历史] [高考] [清朝] [说岳] [科举制度] [温庭筠] [明清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2074.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