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1921》到底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发表于话题:1921演员对应角色
发布时间:2021-06-28

​​今天下午我去看了电影《1921》的点映。


老实说,其实我已经在网上看了一圈儿的评价,所以心里预期特别特别低,为什么最终还是去电影院看了?其实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好奇,想看看在一群新生代演员和老戏骨们的演绎下,这部电影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它是否在上映前被议论选角无脑、剧情凌乱是有据可证的?


声明:我不是营销号,一看标题就点进来想吵架的,其实可以直接关掉的。


这篇文章我会从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电影表现三个方面来简单阐述,不够专业,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故事情节——


看完电影出来,内心里觉得其实没有网上评论那么夸张,还是有被故事感动到。


如果说情节上有什么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也就在于因为想要呈现的内容很多,而且这段故事其实放大来看中间有很多过程和坎坷,如果想要顺下整个过程同时又保证时长允许,那么在故事情节的呈现上就会显得节奏非常快,而且如果是对这段历史不那么了解的观众直接来观影,其实看完之后对于很多情节的切换和人物的出现是比较困惑的。


这就会导致一部分观众觉得呈现的东西太多太杂,倒也不是没看懂,只是看着有点凌乱。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补充一些资料和背景进来,这样也能方便大家在看文章或者观影的时候,能够大致了解情节的设置。


电影的开始是1919年陈独秀(陈坤饰)第一次被捕入狱,那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因为学生组织大规模游行活动导致当时很多学生被捕,身为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自然心中不平,于是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并连夜印刷,不仅带人去中央公园散发,还到新世界的屋顶花园上方趁着下一层在放露天电影,一把传单撒了下去,由于衣着显眼引来了暗探的注意,当时就被拘捕了。


李大钊(李晨饰)得知陈独秀被捕十分着急,火速与众人商议对策,依靠放出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制造舆论压力,最终迫使当地政府放人。


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0年陈独秀借到广州工作之机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举办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陈独秀并没有到场。


以上,就是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


而主线故事就是1921年以李达(黄轩饰)、王会悟(倪妮饰)这对革命夫妇视角展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全过程。


1920年夏天,李达从日本留学归国,与陈独秀等人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和主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秘密机关刊物《共产党》,负责筹备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电影着重展现了8个共产主义小组集合完毕,纷纷派代表汇聚上海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故事。


为了方便大家在电影中一一对应,我整理了一下他们分别是——


1920年秋天在武汉成立的以董必武(祖峰饰)、陈潭秋(窦骁饰)、包惠僧(胡先煦饰)为代表的小组。 1920年冬在长沙成立的以毛泽东(王仁君饰)、何叔衡(张颂文饰)为代表的小组。 1920年秋旅日代表施存统(刘冬沁饰)、周佛海(张云龙饰)等人。 1921年初在济南成立的以王尽美(刘家祎饰)、邓恩铭(王俊凯饰)为代表的小组。 1921年春巴黎代表张申府(范世琦饰)、周恩来(朱一龙饰)等人。 1921年春在广州成立的以谭平山(刘泊潇饰)、陈公博(张超饰)为代表的小组。


这些代表人物在电影中,皆有露面,来不及看那些人物出场时转瞬即逝的介绍框,可以对照以上内容再去观影。


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契机有了,那么参会的困难又是什么呢?


各派系势力的阻挠。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政局错综复杂,上海是中外各种政治势力交集之地。作为法国专管租界的上海法租界,一直被法国政府视为海外领地,实行的是法国法律,标榜对中国国内政治的不干涉政策。只要不涉及暴力行动,不危及租界治安,允许各类团体包括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等革命团体设在法租界,一时间法租界成为国共两党革命人士存身及活动之处。


但为了法租界的利益,上海三大亨之一华人探长黄金荣(倪大红饰)和密探程子卿(田雨饰)一直在秘密追捕共产党人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与此同时,还有日本的间谍来干涉日方共产代表的行动。


综合来看,整部电影的脉络就是确立思想——准备会议——冲破阻挠——召开会议。带着这样一个思路去看电影,在逻辑上会流畅很多,也方便观影后按照一些人物线索来自己补课。


接下来就来到了最饱受争议的第二部分:人物角色


观影前,说实话我看到了很多很多对于选角的评价,比如流量、圈钱、不配……等等字眼,在这部还未上映的电影关键词里反复横跳,很多人甚至呼吁大家不要去看这部有流量出演的作品,还有人表示不能理解粉圈的人为了自家偶像去看这部电影,因为这样显得他们的观影目的非常幼稚无脑。


其实我觉得这种言论和观点非常片面和刻板。


演员是将角色呈现出来的一种载体,类似于《1921》这样的大型群像电影,其实每个人物的戏份并不算多,发挥表演的空间都比较有限,重头戏的比例分配主创人员心里都有数,与其说让角色出彩,倒不如说在这样一部电影里,需要演员们提供一场比较稳妥、合格的发挥。


而在我看来,这些年轻的演员们基本都做到了扬长避短。


而有经验的成熟演员,也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让我对整部电影有了难忘的记忆点。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张颂文饰演的何叔衡在校舍里同其他几位代表讲述自己故事时的场景,他留着胡子,看似古板,其实内心比年轻人更躁动。夜深人静回忆往事,他想起自己参加革命的缘由:那一年他中了秀才,看着同乡的伙伴一路走到殿试,身处庙堂却只能低眉颔首,那一刻,他不解为何身为读书人却只能一生低着头做人,他不想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他不甘读书人的命运就该如此!


语末,众人都沉默了,连看守弄堂的大爷也在偷偷拭泪。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是感受不到当时他们内心的愤懑和不甘的,我们只会觉得一群人用力过猛,有什么可吵,有什么可闹,情绪控制失败,演技浮夸……


可是在当下,一群年轻人,心有理想,满腔热情,满腹才学,他们渴望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并且坚信如果是自己,一定可以做些什么,他们为这个世道悲愤,为即将到来的美好而欢呼,他们心有不平,便直言不讳,这才是热血青年。


而对于流量的出演,其实这件事要分开看。


首先,偶像是拥有引导能力的,他可以吸引一部分年轻受众走进电影院,去主动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让年轻一辈去了解历史、认识先辈,是需要一批价值观正确、且积极阳光的新鲜力量去引导、承担这个责任的,这不能完全被定义为资本的输出。


如果偶像失格,肯定不能担此重任,但也不能因此一棒子“打死”所有新生代力量,更何况在电影里,他们的表演至少无功也无过。


很多人会去对比,对比选角的失衡,其实市场上对于电影荧幕和电视荧幕的选角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且呈现形式、时长、戏份等等原因,也会导致角色选择的不同。


所以因为选角而对一个电影抱有恶意,其实我不是很能理解这种想法。


第三部分:电影表现


这部电影总体呈现上,我可以给一个及格分。硬伤是故事线繁杂,镜头切换频繁,导致这一部分的故事还没看够,突然切换下一部分,但好在故事讲完了。


电影在表现人物时,采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比如在邓恩铭、包惠僧等人见到刘仁静之后,热火朝天的聊刘仁静领导学生运动时的壮举,这一部分穿插了刘仁静当时领导学生运动时的画面,这种表现形式在电影中出现了几次,也是为了观众能够充分认识人物。


同时,也注重为主线人物增添“对手”角色,一方面还原当时国人思想斗争,一方面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毛泽东在长沙时,其实是有一个一起读书的好友萧子升(张哲瀚饰)的,但是他俩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经常讲着讲着就吵架,萧子升力主保存新民学会,并以无政府主义作新民学会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则主张解散新民学会,先进青年可以加入共产党和社会青年团组织。最终二人分道扬镳。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值得思考,那就是李达曾多次在不同阶段看到了一个眼神干净清纯的小姑娘。第一次是李达在和妻子王会悟因为办学地点被查封,不得已搬到新家,那时屋外下着雨,二人奔波一天十分疲倦,但此时他们正好看到了对面窗台有一个年纪很小、眼神干净天真的小姑娘正看着他们,李达和妻子看着孩子,缓缓地露出了微笑;第二次是李达和国际共产代表谈话出现分歧,他郁闷的到楼顶抽烟,回头却看到了那个对他笑的小姑娘,一瞬间他的阴霾散去一大半;电影通过镜头语言,表现了李达在不同阶段,不同心境下,被小姑娘澄澈无邪的双眼所治愈,小姑娘代表明天和未来,而她的出现也告诉李达,就算革命正处探索阶段,也要充满希望的走下去。


这部电影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呢?我觉得未尝不可。


相比多少流量明星参演作品,相比作品究竟够不够高度热血燃情,其实我觉得真的看进电影走进当时的历史人物世界去,才是我们观影的目的所在。


我们透过电影可以看到黄轩饰演的李达,为了让年轻一辈获得更多宝贵的知识和书本,果断撕毁了毛泽东递来的借条,他认为学生求学、求知不应负债累累。我们也可以看到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在召开会议前一晚,到上海的街道上一路狂奔,脑海里是他义无反顾离家奔赴希望时的坚决,看着上海缤纷的霓虹,肆意绽放的烟花,他知道,明天他将迎来崭新的日出。


众多演员的呈现,只是为了让我们具象化的看到当时的那群热血青年。他们不过二十多岁,和现在的我们年纪相仿,只不过当时的他们正为了一个国而忧心、争执、落泪……我们可以被触动是因为感受到了相似年龄里,他们在当时境遇下的勇敢与坚决。


其实比起之前网上或高或低的评价,我内心里更直观的感受是不应站在上帝视角评判历史,也不应站在当今时代资本风口随意褒贬作品,作品是形式,历史才值得反复研磨。​​​​

标签组:[电影] [电影院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4822.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