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蒋方舟:从今天起,不为证明自己而写作

发表于话题:蒋方舟读书
发布时间:2021-06-30
  蒋方舟,1989年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次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审判童年》,获第一届朱自清散文奖。2012年大学毕业后任《新周刊》副主编。代表作:《正在发育》《邪童正史》《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等。   《东京一年》 作者:蒋方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书中收录了她的四十六则日记。东京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东京一年》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作为嘉宾的陈丹青走到屋外抽烟,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发呆的蒋方舟,说:“虽然外界已经很重视你了,但你还是被轻视了。”蒋方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真正重视的部分是被轻视的,而我真正轻视的部分却被重视了。”

  7岁写作,9岁出书,12岁在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专栏,23岁大学毕业后成为《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过早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使得蒋方舟的童年过早消逝,“没有认真地完结”。因不能享受“被人注视”,又逃脱不掉,她“无法从和公众的互动中获得快乐”。外界的质询曾一度让她陷入无法自救的死结,以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名不副实的青年作家”,因而焦虑、自我怀疑、沉寂。

  2016年,27岁的蒋方舟走出镁光灯的注目和生活中的种种自我纠缠,独自一人在日本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她自知东京的这一年并不会把她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东京一年

  从生活惯性与虚假恐惧中解脱

  2015年底,蒋方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曾经和她一路写过来的“同道者”相继离开写作圈,尝试电影或者创业,“惶恐,觉得我是不是也该去试试别的事,但又觉得不应该”,到底该坚持,还是放弃?从7岁开始写作起,她从未萌生过“主动背叛写作”的念头,那一年,她却对写作的前途何在、究竟能做些什么、能改变社会多少产生了困惑。

  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的蒋方舟一直和母亲同住,生活被读书和写作两件事占据,“很多时间是被工作和社交切割的”,不停响起的微信信息,各类活动主办方打电话找来,请她谈“时代的变化”、“怎么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之类的话题。虽然这些话题在她看来,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恐惧”,但“去抵抗这种恐惧,是很耗费精力的一件事”。久而久之,蒋方舟感觉自己“被架在生活的惯性上没法解脱”。

  恰在此时,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蒋方舟凭直觉认为“这是一个逃离现状的机会”,于是只身前往日本东京旅居一年。开始的四个月,她住在学校的招待所,每天上午11点,一个日本老太太会来打扫卫生,她会赶在这之前出门,拿一台电脑,在离宿舍最近的咖啡馆,点最便宜的美式咖啡和一份意大利面,呆坐,看书。在东京繁华的街头,蒋方舟“一个人没有意义地走来走去,沉浸在尴尬中”。搬出招待所后,她每天早上为自己做早餐,上午出门看展览,到神保町旧书市淘画册,回家听音乐、看书、写东西,不再贪恋手机和网络。她的时间终于完整了,所做的事终于不再是“别人替我选择的”。蒋方舟惊喜地发现:“慢慢地想,慢慢地写,原来这种简单的生活也是可行的。”

  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这段时光的《东京一年》中,她这样描述这段曾让她颇感“局促”的经历:“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补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一年后,从东京回到北京,蒋方舟终于没有任何困惑了,对于未来“如水晶般透明”。她清楚了“社会机制在自己身上做过的设置”,并将自己“还原到了出厂的状态”,“其他人制造的对时代潮流的恐惧,你不去想,就不存在”。

  年少成名的副作用

  杀掉负面情绪,只有无尽的倦怠

  时间在蒋方舟身上像个顽童。9岁时,有人问她将来要做什么,她昂起头,说要做个大师,然后热泪盈眶。早熟、叛逆、天才作家曾是她的标签,为她惹来一身争议。如今,28岁的她却像个孩子,“幼态习惯延续了下来”,经常走着走着路就奔跑起来,毫无缘故地在公众场合大声唱歌,和人拍照时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比出V的手势,笑容和神态依然是八九岁的样子。

  过早以被争议的方式成名的副作用,就是时间在她身上错位了。直到成年后和“正常人”比照,她才惊觉自己的“童年没有充分地施展,也没有认真地完结,童年的碎片散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很小的时候,在我自己的身体共和国里,我就像一个暴君,把很多不好的情绪都屠杀掉了,比如那些不满、抗议、愤怒、悲痛、委屈。导致对于外界的声音,我没有办法激起正常的情绪反应。”这让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十足的好脾气,不喜欢反驳和对峙,对负面评价没有代入感,甚至很难有负面情绪,“我就像一个死人一样,接受别人的赞美和误解”。她用“dead inside”来形容自己,有人批评她,甚至当面对她表达不敬,“也没有太多感觉,只有无尽的倦怠”。

  写作,对于蒋方舟而言,是“一个挺大的支撑”。在现实的同龄人的世界,成绩平平、除写作外没什么特长的她过得并不擅长,而写作则让她“逃到另外一个世界”。写作给了她更多自由,她因此被清华大学录取,从家乡湖北襄阳一路北上,安居北京,“突破了生活环境的限制”;写作又让她在物质上比同龄人更自由,“不用为了写东西,再去做另一份工作,来养活写东西这个理想和爱好”。她明白这些,她更明白,“出于某种义务,要对得起这个幸运”。

  直面质疑

  能取悦作为读者的自己,就够了

  从2013年的杂文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到2015年的短篇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再到今年的日记集《东京一年》,蒋方舟“从来没有放弃打磨我的作品”。有粉丝爱看她对社会的犀利评判,却发现她开始写儿女情长了,失望地指责:你变了,你不针砭时弊了。蒋方舟听了挺高兴:“我终于变了,就怕我不变呢。”自《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之后,她逐渐放弃了“公共知识分子化的写作”,因为意识到“宣泄情绪、替大家骂不敢骂的东西,没啥价值”,“作为一个作家,抱怨这个时代没啥意思”。

  尽管作品不断,不断调整写作方向,大众似乎对这个从童年时便显露写作天赋的“天才作家”期待更高。

  偶尔,蒋方舟也会觉得委屈,“一方面,他们会过度强调你的个人经历,在介绍你的时候,会让你像表演杂技一样反复说:‘七岁写作,九岁出书。’另一方面,他们又指责我是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为了不负声名,也为了对得起写作带给她的幸运,蒋方舟朝着外界提出的标准,不停奔跑,疲累不堪。结果却发现“这是一个死结,凭我自己的力量没办法解开的死结”,因为“这个标准是虚构的,没人知道天才怎样才算合格”。后来,她渐渐想通了,“还是因为我写得不够好,我写作上的庞大不足以覆盖我经历上的庞大”。

  从东京返回北京,蒋方舟终于摆脱了写作上的焦虑:“既然我是一个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那我就把自己作为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作品,打磨成最好的样子,让作品从中涌现,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写。”

  绕了一大圈,蒋方舟终于回到了她自身。她希望自己快一点到三十五岁,“从某种程度上,只有这样,才能被更认真地对待”。曾无数次试图取悦众人的蒋方舟,最终发现,作为一位非常非常严格的读者,能取悦到作为读者的自己,就够了。

  [人物说]

  诚实的作家,就像“暴露狂”

  《东京一年》以日记形式成书,里面有很多细节。对于任何写东西的人而言,真实的细节是最可贵的。如果按价值来衡量,这是最大的价值。有人问,将日记公诸于世是否担心暴露自己?其实,作为作家,总归是要暴露的,不是以日记的形式暴露,就是在小说中暴露。诚实的作家,会一路像暴露狂一样暴露自己。我小时候看萨特的《文字生涯》,就特别喜欢他对自己的坦诚,特别是对自己虚荣心的剖析。如果担心暴露,就不要选择作家作为职业。

  作为一名写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聪明。比如,拉什迪的《佛罗伦萨的神女》,你弄不清楚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太惊人了。这绝对不是因为他足够真诚,就是因为他的聪明。当然,聪明只是一个太粗暴的概括。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包括年轻作家,都会强调真诚,强调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过度强调感性的目的。但是,我在审美上比较喜欢的都是问题意识特别强的作家。

  对我来说,如果一段经历没有被记录下来,那这个经历就作废了,就相当于你白活了,作为文字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自觉。

  常有人说,写作会带给人孤独感,但我并没有那么孤独。于我而言,写作让我比别人多了很多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聊的都是有价值的问题。有的人看似有一大堆朋友,但是聊的都是被迫加入的、不愿意进行的谈话,那才是真正的孤独。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

标签组:[蒋方舟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5469.html

相关阅读

欢乐颂姐妹为刘涛庆生,蒋欣缺席,孙俪成刘涛闺蜜之谜

刘涛的友情谜团刘涛近期与秦海璐深夜谈心,表示自己身边缺少朋友,并且事务繁忙,鲜有空闲结识新友。谈及闺蜜,她只提及了秦海璐和孙俪。然而,在刘涛生日之际,平日里关系密切、常互赠贵重礼物的蒋欣却无任何表示,...

2025-04-07

短剧公认漂亮的演员,马秋元可惜了,呼声最高的居然90%都是夸赞

近年来短剧之所以爆火出圈。除了爽点满满的剧情之外,演技和颜值并重的好演员层出不穷也是个吸引观众的关键。就比如下面这五位短剧女演员,个个都是公认的漂亮。即便跟演长剧的女明星比起来也是丝毫不逊色。刘夕语刘...

2025-04-07

被称娱乐圈最低调女星,曾7次拒绝娱乐圈潜规则,如今过得怎么样

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诱惑和陷阱无处不在。万茜就曾在访谈节目中,含泪自曝自己被某导演“潜规则7次”。当时一位知名导演公然对她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威胁“不答应就别在娱乐圈...

2025-04-07

蛇年后面是什么生肖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每一年都有一个对应的动物,按照固定的顺序轮流出现。蛇年是十二生肖中的第六个年份,排在龙年之后,蛇年之后的生肖是马年。对于很多人来说,生肖不仅仅是与年份相关,它们还与命运、性格、...

2025-04-07

应采儿晒全家探班陈小春,父子仨同框像复制粘贴,网友:太像了!

1、“探班收获三位陈小春”,网友:这也太像了吧!“探班一位陈小春,收获三位陈小春。”这话不是段子,是应采儿发自肺腑的“DNA感慨&rdquo...

2025-04-07

蛇宝宝好还是马宝宝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与命运紧密相关,每个人的性格、运势、甚至健康,都常常被认为与出生年份的生肖息息相关。蛇宝宝与马宝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肖代表,在这一对比中,许多人不禁要问,蛇宝宝好还是马宝宝好?这...

2025-04-07

娱乐圈“净土”代言人!这十位女星凭什么脱颖而出?

在娱乐圈这个充满喧嚣与纷扰的大舞台上,总有一些女明星宛如一股清流,以她们的纯净、低调与敬业,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与尊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娱乐圈最干净的十位女明星”,看看其中有没有...

2025-04-07

什么属相的宝宝命最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生肖与命运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许多人相信,出生年份所对应的生肖对人的性格、命运和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会根据生肖的五行属性来为宝宝选择最佳的出生年份,希望能够...

2025-04-07

季隗怎么读?揭秘春秋贤女的名字之谜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的名字因时代变迁而湮没,但总有一些名字如同星辰般闪耀,季隗便是其中之一。这位与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有着深厚渊源的女子,她的名字读音却成为后人探寻的谜题。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

2025-04-07

陈晓落泪采访曝光坦言:我可以包容她的过去却无法容忍她活在过去

在娱乐圈人人都在塌房的时候,大家都在想要维护好自己的cp和偶像。但是却依旧改变不了,娱乐圈内感情经不起考验,圈内无数的模范夫妻,开始连爆离婚的消息。在前段时间陈晓和陈妍希的离婚讯息就冲上热搜,两个人的...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