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国医生太难了!看完泪目···

发表于话题:中国医生台词
发布时间:2021-07-14


截至目前为止,

新冠肺炎疫情中

全国共有1716名医务人员确诊

占全国感染人数3.8%

他们一个个倒下身后却又一个个顶上,

义无反顾,毫不犹豫,

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

若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拼?

近日燃爆抖音的纪录片

《中国医生》告诉我们答案,

只因为他们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医生。

这是中国首部以医护群体

为主角的医学人文纪录片,

一上线就被上万网友在豆瓣打出9.3的高分,

制作组历时两年,

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不同科室,

跟踪拍摄了近30位医护人员,

通过跟踪拍摄一个个有温情、

有责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医患故事,

呈现医生鲜少人知的一面。

不煽情,不渲染,

不设计剧本,不塑造英雄,

而是真真实实地记录,

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平凡且伟大的中国医生。

01

“我不敢死!

脑卒中,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

由于发病急、

致残和致死率高,

抢救时间就显得格外宝贵和关键。

为了和病魔抢时间,

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朱良付,

专门发起心脑血管病绿色通道,

全天24小时随时待命,

每个急诊都要亲自负责,

常常一个电话就风雨无阻赶回医院,

忙到脚不沾地。

好不容易回家吃个饭,

刚和家人没说几句话,

就又被一个电话叫回去!

骑上电瓶车,

就消失在黑夜中。

主管护士透露:

“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

还有16台造影,

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

对此她感慨道:

“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

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

没有生活质量的,

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的主任

王东进和朱医生有着相同的顾虑,

这位被誉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

因为手术需要,

他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每个周末都被安排得满满的,

学术会议,下乡讲座,义诊,

全年365天几乎全年无休。

长年累月下来,

积劳成疾,

落下一身职业病,

颈椎疼经常要戴着颈托才能上台、

腿疼静脉曲张常年得穿弹力袜。

医生不仅要有个好大脑,

更要有个好体力,

王东进医生说:

“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

身体不好的,

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

因为极其不规律的作息,

医生常常担心自己会突然死掉。

很多人理解中,

医生每天都在面对生老病死,

以为他们早已经看透生死,

麻木了,

应该是不怕死的,

却不知道他们不仅怕死,

更不敢死!

因为他身上不仅仅有

作为普通人对家庭的责任,

还担负着国家培养他的医疗责任。

而国家培养一个

医生到底有多难,

朱医生说:

“我们差不多要花上25年的时间,

才能培养出一位主任医师,

我现在44岁,我要是死了,

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命不单单是自己的,

可是就算如此,

总有一些人想让他们“死”,

朱医生回忆起一个阿姨对他说过的话: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因为他没有救活她家老爷子,

在患者眼里,

朱医生就是杀人凶手,

就该接受谩骂,投诉和侮辱。

而更讽刺的是!

虽然我骂你,

但是我知道你是个好医生,

我血压高你还得给我看,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继续投诉你!

面对各种暴力伤医事件的出现,

为了自保,

朱医生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一遍遍地

把治疗方案和手术风险

解释给患者家属听,

甚至在家属明确治疗风险做决定时,

朱医生不得不用手机录音来防患于未然,

让人又心酸又无奈!

正如医院墙上挂着的一段话:

博学而后成医,

医德而后为医,

谨慎而后行医!

医生和病患本来应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本来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病魔,

痛苦在病人身上,

但更着急的往往是医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

医生和病患却彼此防备!

02

医生最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28岁的住院医生徐晔,

因为高颜值,

高医术被网友成为“现实版江直树”,

可是他在诸多现实问题

面前也一样寸步难行!

他在烧伤科工作三年,

这天医院迎来了一个重度烧伤患者,

一对老夫妻因为煤气爆炸

导致全身重度烧伤,

老爷子全身95%烧伤,

老太太全身90%烧伤。

每天光给老爷子上药就要两个小时,

钻心的疼堪比古代酷刑,

身体上的疼痛可以忍,

但是经济上的困难却忍不住。

每天数千元的治疗费,

短短几天就花了几十万,

后续的数次植皮手术预计花费上百万,

这一切重担全都落在儿子身上,

借光了所有亲戚朋友,

仍然难以支持,

患者家属动了转院放弃的念头。

徐晔医生几次三番地苦劝患者家属,

告诉他在这里治疗希望还是蛮大的,

让他们坚持治疗做完最重要的几步,

患者是完全可以达到

相对理想的恢复状态的。

徐晔不停地为其出谋划策,

甚至主动为老人申请了医院的救助基金,

他拼命地想多帮患者争取一些机会,

他说:

“医生其实最怕的就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可是就算他费尽口舌拼尽力气,

却依然难抵现实的步步紧逼。

一天夜里,

老人被病患家属强行带走。

等徐晔匆匆赶到时,

只剩下空空的病床,

徐晔难掩失落,

却无力扭转局面。

毕竟,

有希望而没给你机会,

跟你拼尽全力而后没有遗憾,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之前也有一个类似原因转院的患者,

因为放弃治疗,

不久便离世了。

烧伤科前辈曾说过一句话:

“重度烧伤治疗到最后,

可能医术还没碰到瓶颈的时候,

人心就已经碰到瓶颈了。

医生面对病患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最快治愈,

而很多家属面对病痛时

首先权衡的却是值不值!

而面对相似的病例,

南京鼓楼医院的另一位病患李燕一家,

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女儿李燕胃癌晚期,

父母却从没想过放弃,

母亲说:

“在外面去讨饭,我都给她医好!

有网友说:

“父母救孩子的时候,

卖血卖心卖肝都要救,

孩子救父母的时候,

十万块的手术都要医生说服好久。

《我不是药神》里有句经典台词: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我们没资格去评判

哪种选择是对哪种是错的,

只是感慨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和无力。

李燕的主治医师是

南京鼓楼医院里最年轻的博士导师

及肿瘤科副主任魏嘉,

看到乐观的李燕,

心里总是忍不住想多为她做点什么,

但是她时常想起前辈说过的话:

“不要跟病人做朋友,

你跟他投入的感情,

私人的感情越多,

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啊,

还有失落、伤心,会更难过,

就很长时间可能会走不出来。

医生们必须不停地在理智和感性中切换,

才能保证自己永远清醒,

永远不被伤害。

新的一天,

徐晔又重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他不能把过多的情绪投入到一个病患身上,

因为永远有下一个病人需要自己!

很多人说医生麻木冷血,

其实不是他们只是见惯了生死,

他们没有时间在死亡遗憾的事情上

消耗过多情绪。

他们要抓紧时间调整心情

去面对下一个患者,

让这个重症患者能够是不一样的结局。

他们需要超出常人几倍的冷静

和理智去和病魔作斗争。

他们必须要求自己像机器人一样

不能因为情绪心情影响

那个握着手术刀的手,

不允许出任何的差错。

正如那句话所说:

“医生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

03

"没有任何成就感"

医生在当代已经被划分为高危职业,

既辛苦又操劳,

还时不时要面对病患家属的怒气倾泻,

独自承受委屈和危险,

可是那些义无反顾投身医学的人

为什么还在坚持呢?

武汉市儿童医院86岁的董宗祈教授说:

“我这一辈子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救几个病人吗?

不就是为了那一点点成就感么?

可是如果当医生没有成就感那该怎么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孙自敏,

曾经整整15年没有任何成就感。

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自1990年开始,

整整15年她救治的白血病人全都病逝,

整整15年等于白干了!

曾经一个很信任自己的同学

也因为白血病去世,

多年来她始终不敢去墓地看望同学,

因为无法面对,

而这也激起了她的斗志,

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

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

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

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而她终于有勇气去看望老同学!

《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说:

“不管是非常有名的专家,

还是只是住院小医生,

所有的医生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具备一种超越性的情怀。

这是当医生非常重要的一点

——把救他人生命当作自己最高的职责。

清朝名医夏春农说过:

夫医为仁术,重于救人。

名利两途,弗暇计也。

现如今疫情当前,

纪录片的医生们走出镜头,

出征武汉奔赴一线,

西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

自己亲自带队奔赴武汉。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

副院长何强院长、

华西医院ICU的尹万红副主任,

全都奔赴一线!

此外还有84岁钟南山院士,

自疫情爆发一直坚守武汉,

73岁的李兰娟院士

有时候一天只睡3个小时,

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妻子被感染,仍然带领600多名医护人员,坚守在一线。

上海医疗救治组组长张文宏,

因为敢说敢做,

被网友们称为“中国最硬核医生”,

圈粉无数!

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来不及记住名字的

医护战士,

以一身白衣,

舍一己安危,

守一方平安!

即使受到万千苦难险阻,

却永远不忘自己的使命,

不忘白袍下的责任,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虽千万人,吾往矣!

致敬,中国医生!

标签组:[李燕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7518.html

相关阅读

元宵节不放假的原因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

2025-04-19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译文及赏析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代: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译文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

2025-04-19

李商隐《凉思》原文译文及赏析

凉思唐代:李商隐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译文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今日重...

2025-04-19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文学赏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代: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译文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

2025-04-19

《酬张少府》诗歌赏析

酬张少府唐代: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译文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

2025-04-19

王维《过香积寺》原文译文赏析

过香积寺唐代: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

2025-04-19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译文赏析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

2025-04-19

《归嵩山作》诗歌评析

归嵩山作唐代: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译文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草木丛生的草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

2025-04-19

《终南山》原文译文赏析

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

2025-04-19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译文赏析

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