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国医生》配不上中国医生

发表于话题:中国医生台词
发布时间:2021-07-14


还是在去年的时候,就有人说,要是把这场疫情里的人和事拍成电影,那肯定非常的深刻和震撼。

那时的人们,心情复杂,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想表达。

一年多后的这个暑假,《中国医生》上映了。

可面对这部电影,人们的心情却变得简单了,除了感动哭就是无话可说。

人们的记忆仿佛被另外一些东西所包裹,这些东西高高在上,无比正确,以至于个人的记忆本身反而成了鬼鬼祟祟。

我们很多人看电影有个毛病,就是只要一部电影自己看哭了,就旗帜鲜明的反对任何说电影不好的人。

实际上,这是自卑的表现。

在我看来,看《中国医生》看到数次落泪,并不能说明这部电影有多好。

你找个搞传销的人来给人们讲述疫情期间的故事,也能把很多人说哭。

大家可以回忆下,在疫情期间,你哭过吗,是常常被感动哭吗?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那说明电影确实拍的可以。

如果不是,那电影就是在消解某些严肃又复杂的东西,是在消费我们共同的经历和情感。

顾名思义,《中国医生》是围绕着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展开的。

可看完你会发现,它完全理想化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

在电影里,当医护人员缺少防护服、口罩时,马上就会有如潮水般的人群送货上门。

在电影里,医护人员都该是无私且无畏的,就算是自己老婆感染了,也要把她先放在一边。

在电影里,所有的领导和统筹都是英明而及时的,所有的矛盾和争端都可以靠几句冠冕堂皇的口号来平息。

这部电影,俨然就是站在一种全知全能的高度去拍的。

就跟抗日片里的角色知道自己要打8年一样,《中国医生》里的所有角色也都是结果导向的。

因此我们看不到该有的混乱,感受不到人性的挣扎,角色就好比是一个个会发声的道具。

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某种“正确”。

可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应该是各种价值观的冲突。

那这种“无比正确”的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场专题晚会。

只有在晚会中,才需要把所有的人和事都安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需要凑一堆的明星,骗观众入场,接受口号的洗礼。

事实上,单从电影的结构上来看,《中国医生》也是稀碎的。

如果不是靠着人们自带的共情,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毫无内在张力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不停出现的说明文字和画外音。

这些东西放在电影里简直就是灾难。

它让这部电影本身显得就像是一团被人玩弄于手心的泥巴,软塌塌,毫无生命力。

其次,明明是一个讲述“中国医生”的故事,可是电影什么都想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哪哪都蜻蜓点水。

诸如“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与官员之间”都没有得到有力量的展现。

电影的处理,可谓是简单粗暴。

比如,疫情刚发生时,医院里人心惶惶,医生之间发生了争执,按常理,这个时候是很好去呈现他们内心的不安的。

可电影立马让张涵予饰演的院长慷慨激昂了一番,紧接着,医院的气氛就骤变,大家变的万众一心,一个个站了起来,主动请缨......

比如,在处理医生与患者之间,就更加天真了。

电影里,疫情发生后,老百姓冲进了医院,场面一度失控,这个时候,袁泉饰演的医生振臂一呼,又是慷慨激昂一番,一切又变得井然有序了。

当然,“慷慨激昂”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在各种现实面前,解决各种问题的方式如果都是靠“慷慨激昂”的话,那就太过于肤浅幼稚了。

不说这么复杂的医患关系,就说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导演见过哪家人是靠某个人“慷慨激昂”一番化解矛盾的。

现实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导演既然要拍这个题材,就要去呈现他们真实的困境,而不是演着演着就出来教育人。

至于“官员”这一形象,电影里虽然有,但就跟没有一样。

不管他们中有些人去年出现过多少争议,可一旦他们出现在电影里,就是明灯,就是希望,就是救世主。

哎,不提他们也罢,免得他们自己玻璃心,碎了一地渣,还来找我茬。

不过,整部《中国医生》在结构上最失控的地方是对于欧豪和周也这一对的处理上。

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给这对夫妻加那么多戏,恍惚间,我还以为自己看的是“疫情时期的爱情”。

但导演不管不顾,在他们身上,各种特写、渲染,甚至拍出欧豪幻想中的场景,这完全是一种画蛇添足,自作多情。

在我的个人记忆里,我可以给去年疫情期间内的中国医生打满分,他们中的有些人真正地把我感动到辗转难眠。

但在我这里,刘伟强导演的《中国医生》是配不上中国医生的。

中国医生和武汉人民值得更好的作品。

当然,《中国医生》也不是拍的一无是处。

仅仅把它当做一部商业片去看的话, 你会发现,在硬件上,电影的各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电影里医生救人的场面拍的还是井井有条,扣人心弦的。

而且在演员上也是这样,一旦表现在专业行为上,无论是张涵予、袁泉、朱亚文还是李晨等等,其实都是入戏的。

可是一旦落到语言和内心戏,就很空洞甚至假。

相对而言,朱亚文那个角色是几个医生中最令人信服的,他说的人话比较多。

在这部电影里,造作的煽情俯拾皆是。

有的煽情过了头,让人尴尬的要死。

比如电影里的名场面,一个医生压力过大,边流鼻涕边吃泡面,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一个姑娘把鼻涕和面一同吸进嘴里......

有的煽情无中生有,一秒钟让观众出戏。

比如电影里,对那个接收快递包裹的大叔的刻画。

明明自己感染了,于是给文医生发了N条微信,对方都没有回,可最后他发给文医生的话,居然是别忘了来拿她的包裹......

很多时候,我们在《中国医生》里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经过包装的人,仿佛刚过去不久的回忆就变成了一个戏子。

反而在电影,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是易烊千玺和张子枫这两个少年。

虽然他们的台词不多,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挚,做的说的都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可我们都明白,对于这样一部从头到尾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电影,苛求再多也是虚妄。

就像电影里,推动叙事的是画外音,指导行事的是反复出现的电视新闻。

因此,这注定只是在特定时期才存在的电影,好的电影绝不是一场只演一回的晚会。

好的电影不会让一些事消失,它会让人们看见逻辑和情理,如果不讲逻辑,不关注到人的局限性,就不会关注到人的生存状态。

既然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那这电影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自以为是的宣泄罢了。

标签组:[影视] [中国医生] [电影] [中国电影] [疫情] [剧情片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37522.html

相关阅读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几千年来,龙已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民族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每...

2025-04-14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

2025-04-14

清朝妃子为何戴&"一耳三钳&"

随着《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播出,很多人开始研究起清朝时期后妃们的装束,其中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就是“一耳三钳”,也就是一只耳朵戴三个耳环。为什么要戴三个耳环?这种习惯的原因又是什么?满族习俗乾隆皇上...

2025-04-14

拿破仑法典的立法原则是什么

《拿破仑法典》内容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确认了人民财产所有权的原则。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例如第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

2025-04-14

《拿破仑文选》的作品思想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诸多精英人物的高度评价。《拿破仑文选》虽然反映的只是拿破仑的一部分军事思想,而且许多具体论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但他的军...

2025-04-14

拿破仑三角形是什么

拿破仑定理则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已知最早提出的一个几何定理:“以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向外构造三个等边三角形,则这三个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中心恰为另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该等边三角形称为...

2025-04-14

《色·戒》:张爱玲历经二十五年才完成

《色戒》是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小说,作者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

2025-04-14

《红楼梦魇》:另类的张氏 “红学”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结晶。、书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

2025-04-14

古代妻妾制度反映了什么

娶妻纳妾,妻,为何叫娶?妾,为何叫纳?这一娶一纳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为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府第的贾府就有着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在贾府,妻子可以当家作主,...

2025-04-14

《天才梦》:张爱玲首次获奖文章

《天才梦》一文为张爱玲18岁时的创作散文,也被她视作自己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该散文为当年的上海《西风》杂志获奖征文,当时的张爱玲尚为香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原刊《天才梦》,1941年上海西风出版社出...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