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京彩好评:酸中国是“金牌机器”?体制优势美国还真学不来!

发表于话题:美国媒体说奖牌不重要 嘲讽印度奖牌少
发布时间:2021-08-05

东京奥运会正在进行,中国“军团”捷报频传,在金牌榜上几度胜过美国。这下,美媒坐不住了,《纽约时报》炮制了一篇题为“中国运动机器的唯一目标:不惜任何代价拿下最多的金牌”的文章,极力将中国代表团塑造为“不择手段夺金”的形象,宣称中国运动员既“悲惨”又“麻木”,是流水线上的“金牌机器”。

而结合其另一操作看,《纽约时报》的这番诋毁就更讽刺更可笑了。为保住“美国第一”,他们另辟蹊径,用奖牌总数而非金牌总数来排名。说一千道一万,他们比谁都想争金牌、得第一,要不嘴也不会这么臭,话也不会这么酸。

双标加污蔑,西方玩这套花活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去是对举国体制说三道四,如今又扣“金牌机器”的帽子,目的无非是借抹黑中国体育攻击中国制度。类似话术确实迷惑了不少人,也包括国内一些人,亦步亦趋跟着散布“金牌撑起的是中国体育的虚假繁荣”之类论调。殊不知,这些看似“人间清醒”的言论,实则极其愚昧、无知。

先看所谓“机器”之说,竞技体育,“竞”字当头,比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强”,无论什么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哪个不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哪个不需要倾力投入下番苦功?西方媒体说起自家顶尖运动员,动不动就猛夸自律、刻苦,怎么到了中国运动员这里,画风就全变了?

再看老生常谈的举国体制。这套办法到底好不好,有历届奥运会成绩为证,有蒸蒸日上的民间体育为证。有投入才会有回报,特别是对顶尖运动员来说,最高舞台上的每块奖牌,都是各种资源累积起来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国“惨败”,只获得一枚金牌,促使英国政府决心成立国家彩票基金以筹措体育经费,再把经费划拨给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体育机构。最终,英国在里约奥运会迎来大丰收。彼时的英国《独立报》对此不吝溢美:每一枚金牌背后有500万英镑的投入,反映出的是“投入带来成绩”。

对中国醋意满满的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运动员大量来自公立学校,例如泳坛名将菲尔普斯的学校,就是美国中西部著名十大联盟的领头羊。这十所学校都是公立学校,每年从联邦和州政府获得大量拨款,而这些拨款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给特招的学生运动员发放奖学金,提供最好的专项运动设施,制定包括运动膳食在内的健康计划,聘请优秀教练执教等。

此外,美国奥委会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为了争取好成绩,美国奥委会每年会将大约5000万美元分发给国内40多个体育协会,用于支持他们的发展。2004年-2016年间,美国代表团获奖最多的奥运项目:游泳、田径、冰雪运动、体操和速度滑冰,从美国奥委会得到了最多的资金支持,总共大约为2.48亿美元。

美国奥委会的钱来自哪里?表面看是赞助商,但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国家法律赋予的独家运营权,还有相关减免税政策。美国各级政府想了各种办法,给这些赞助企业大量相应的政策和税收的优惠,个人捐款资助体育事业也可以抵税、减税,以变相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捐款。凡此种种,国家力量都深藏其中,怎能视而不见?

说到底,一个国家想要在奥运会上获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有所投入,就必须有国家力量的参与,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恶意满满地拿“举国体制”说事,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换言之,恰是西方一些人深深地明白举国体制在办大事、出成绩上的优势,但又真切地知道本国的体制、国力、文化无法支撑自己实现中国的这种强大动员,所以“酸葡萄心理”泛滥,寄望通过自己的聒噪,忽悠我们“改弦更张”,掉入其舆论陷阱。

时移世易,世界早已换了人间。犹记百年多前,《天津青年》向国人介绍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盛况时,一口气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派出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拿到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可以说,因为曾经积贫积弱,因为曾经被排除在奥运大门之外,中国人对奥运有着别样的情怀。在那些不被看好的年代,我们太需要金牌来证明这个民族的能力。赢得金牌,不只是体育上的胜利,更被赋予了浓重的民族情感寄托。

而在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37年后、成功举办奥运会的13年后,赛场内外,中国都已经有更多的领域来证明自己。中国的发展已成世界奇迹,中国国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和底气。反映在舆论场上,苛求成绩、着急上火的少了,宽容理解、平和淡然的多了。

本国运动员失利,网友送上祝福,温言鼓励“尽力就好”。从“诗雯不哭”到“一文平安回来”,从杨倩的胡萝卜发卡走红,到张雨霏“金牌买一送一”上热搜,大伙的关注点越来越人性化,更在意的是运动员身上乐观、坚韧、不服输的精气神儿。

这般心态,更照见了西方一些人的狭隘。明明自己死盯着“第一”“金牌”,明明明里暗里没少砸钱,偏要挑拨是非,恶心别人。这其中除了被超越的不甘心,更根本的还在于,他们骨子里的不自信。竞技体育投入大回报也大,就拿篮球运动员来说,培养要花不少钱,但明星球员的市场效应也更大,有人争着买单。看在钱的份上,美国各界多少还能“一条心”。

可换到别的领域,利益牵绊、攻讦扯皮,这套机制就行不通了。可中国不一样,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一以贯之的,我们的团结一心绝不仅仅表现在赛场。这一点,西方学不来,也就只能骂骂咧咧找点心理安慰了。

适合中国的体制就是好体制,蝲蝲蛄叫得欢,但中国人照样有定力、有信心“种好自己的庄稼”,走好适合自己的路。 


责编:周璇

标签组:[中国金牌] [里约奥运会金牌榜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49834.html

相关阅读

唐代李端《听筝》诗歌赏析

听筝/鸣筝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赏析这首小诗轻捷...

2025-04-25

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歌赏析

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意译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

2025-04-25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诗歌赏析

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

2025-04-25

唐代王维《鹿柴》诗歌赏析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

2025-04-25

《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赏析

【原文】贤者之事也①,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②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

2025-04-25

《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赏析

【原文】贤者善人以人①,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②;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③?...

2025-04-25

唐代王建《新嫁娘词》古诗赏析

新嫁娘词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赏析“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

2025-04-25

唐代王维《相思》诗歌赏析

相思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

2025-04-25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

2025-04-25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