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老故事,大智慧:苗族民间老变婆传说的对比研究

发表于话题:民间真实老故事
发布时间:2021-05-09

苗族民间老变婆传说的对比研究 

文/杨道才   

 

一、关于“毕卡捞”名称的解读

毕卡捞(老变婆)是苗族民间故事中人人皆知的食人妖魔,她通常以女性身份出现充当故事中的主角,这在苗族民间故事中独树一帜!苗语对这一故事人物有多种称呼:byuf khat laos、box khat、byuf khat、box khab等。滇东北次方言《苗汉词典》里的解释有两处,一处是“at”系列里的词条“at box khab”的解释:老变婆(传说中狡猾、凶残的魔女);另一处是“box”系列里词条“box khab khab”的解释:传说中的山妖,俗称“老变婆”。查相关词条“khat”、“khab”、“box”则无有关的译项。Khat在词典里专指客人、宾客;khab有两个意项,一是指教、教育、教导,二是表示禁止或劝阻的副词;box则解释为女性、女子、妇女。从词典的解释来看,老变婆属于妖魔类。将整个词条分解却没有获得相关信息。

按照苗语的表达方式,如:box hmaob(苗族妇女),box mangb(彝族妇女),这里将box(妇女)前置,后加族别表示她属于某个民族的妇女,那么box khab相应就应该是**的妇人。尽管词典里的khab或khat找不到相应妖或魔的意思,但在苗族民间,khat这个单音节词则还另有所指,即是巫师所掌管和指挥来为人除邪保平安的神兵灵将。在苗族的认知概念里,本身巫师的神兵灵将也是鬼,只是属于正义之鬼。为了把这正义的鬼和一般所指的魔鬼区别开,人们把那些正义的鬼称为“巫师的客”,也叫鬼客(dlangb khat),并且苗族传统信仰里面是非常忌讳把“巫师的客”直呼为鬼的,通常使用婉曲的表达手法称之为“客”。在苗语里,亲戚朋友称作:n dlangb khat,其中nwx为人,n就是亲戚,dlangb本意为鬼,khat指客,n dlangb khat囊括了苗家阴阳两界之客。这样来理解,box khat倒是可以理解为“妖妇”及“魔婆”之类了。故事中老变婆经常以残暴中掺伴愚蠢的形式出现,主要以小孩、少女为诱捕猎食对象,同时具有还身术,这也成为大人们常常用来威慑不听话的孩子的隐形力量。但不管是故事情节有多悬殊,最终都以同样的方式告败:即人们战胜毕卡捞,毕卡捞则摇身变为带毒刺的霍麻,惨烈中不乏神奇色彩。如今,部分地方的苗族同胞对霍麻这种植物的称呼直接叫做,“毕卡捞”。

现成的关于毕卡捞的解读则几乎没有,故事人人知晓,但真正要回答老变婆究竟为何物?人们内心总有一个大体轮廓而又不能也不曾听过她的来龙去脉。那么,老变婆是苗族历史上遭受残酷虐待中对剥削者进行了艺术抽象出来的产物,还是在迁徙旷野过程中确有这般野物?她究竟是文学层面的人物还是现实层面的人物,均无考证。不过从老人口碑中可以大体知道老变婆的一些特征:能用语言和人类交流,能使用一些工具如斧头之类,手、脸长毛,头发很长,貌似人类。因此老人们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经验,如果遇到老变婆就要往下坡方向逃,这样她的头发会散开遮住眼睛。在故事中,老变婆又通常独居,最多就是有一两个孩子,要么住岩脚,要么住丛林简屋,很少听说变婆群或老变婆家庭的传说,笔者只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毕节威宁县卷里的《自弗老和老变婆》故事里看到老变婆一家有七八个成员之说,该故事由潘力讲述、韩绍纲收集整理。

    二、关于老变婆的传说故事

    1.诱骗小孩说。①传说有一母子,有一天母亲要出去,交代孩子说:如果有人来叫你,你就叫他把手伸进这个小墙洞来看,记住我的手没有毛,指甲也不长。不久老变婆便来叫门,孩子如实说:我妈妈的手没有毛,于是老变婆回去把手上的毛舔颓了再来叫。孩子说:我妈妈的手指没有这样长,于是她又把指甲咬了骗走小孩。途中被兔子发现,兔子通知老鹰去报信,自己却前去营救。兔子谎称要与老变婆合编箩筐装住孩子,让老变婆坐在里面编,自己在外面编,最后收口将老变婆装在框里推入山下,老变婆摔死后摇身变为如今的霍麻。

   2.两姐妹误入毕卡捞茅屋说。②传说两姐妹要去外婆家,出发前母亲交代要走大路不能走毛路,可是两姐妹走到途中岔路时发生争执误入老变婆家。当晚妹妹利用各种机智手段逃脱老变婆,而姐姐被老变婆生吃了。夜逃的妹妹不知方向,便爬上大树等候天亮。天亮了,她看见老变婆端着姐姐的肠肚前来小河边清洗,不由得落下眼泪,刚好眼泪滴到老变婆手腕上被发现,在与老变婆的一番斗智斗勇之后,眼看大树就要被砍到,于是悲惨呼救。人们听见呼救声,向女孩抛去飞筛施救。老变婆也爬到树上学着呼救,人们就把筛底弄通抛去,老变婆从筛底跌入深谷摔死变为如今带毒的霍麻。

    3.自弗老和老变婆传说。韩绍纲收集整理的《自弗老和老变婆》则是如此描述:自弗老巧遇老变婆,诱骗老变婆钻进葫芦里塞住葫芦口投入深潭。后来一渔夫捕鱼捞起葫芦,打开就招来被吃的横祸,几经周折后幸好自弗老路过又将老变婆一家装在葫芦里去③。

    4.两兄弟勇斗毕卡捞说④,这是关于老变婆篇幅最长、场面最壮观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天荒,一家两兄弟为整寨子百姓去找粮种。走到一村寨,发现整个寨子空无一人。几经周折最后在一家人的大柜里发现两姊妹。问其原因,两姊妹回答说:“我们这里有个老变婆,全村人都被她给吃了,就剩下我两,无奈只好躲到这里了。”其中一位因右耳露出柜缝被老变婆舔没了。兄弟俩了解如何才能能把老变婆引来后,如实做了。不久,只见老变婆身背大花箩、手提弯刀斧头飞奔而来。藏好两位美女,兄弟两双双飞跃上楼拔剑立于楼梯口,一场激战就马上开始了。

    老变婆奔至门外,放下花箩,双手各提斧头弯刀,径直闯入堂屋环顾,发现了两位英俊壮汉。老变婆稍稍迟疑便露出笑脸问道:“是两位外侄自己下来,还是老外婆上来?”兄弟两同声应道:“你上来!”说时迟那时快,老变婆右手一挥,一把斧头嗖嗖向哥哥飞来。小伙子一闪,那斧头正好砍在柱子上,盖草上的灰尘细雨般下落!哥哥还没回过神来,一把弯刀闪电般飞向弟弟,弟弟又一闪,弯刀砸在棱子上,又震得尘灰飞扬。老变婆收起笑容骂道:“两个猪仔还挺伶俐。”还没等老变婆喘过气来,兄弟两雄鹰般扑下来,挥剑将老变婆砍成几半。老变婆只得使出最后一招——还身术,被分尸的各块肢体跳起合拢,顾不了斧头,冲出门外挎起花箩仓惶而逃。

这一战虽然胜利了,可是没有彻底铲除老变婆隐患。在之后的探视中听到老变婆与孩子的对话,知道还身术需要弩药(故事本身是用“黑鸡屎”来描述的,笔者认为是弩药)对付,最终在第二场战斗中杀死老变婆及两个小毕卡捞,并按照小毕卡捞介绍的方法把全寨人还原回来。

    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还有诸如自弗老降毕卡捞等传说。其中有一句经典对白,可算是民间医药秘方:

    毕卡捞:我要变成霍麻毒死世上的人!

    自弗老:霍麻毒就用鼻涕擦敷。

从以上几个有关毕卡捞的故事中我们发现。老变婆在苗族传说故事中都以人为食,既狡猾又残暴。再参照其他有关豺狼虎豹的有关故事,我们有了一个总体的理解,那就是:苗族民间故事通常以比拟、拟人手法将历史列强比喻为凶残的野兽,同时反映苗族人民在劣势环境或处于弱势情况下机智勇敢与之搏斗的精神。从这点来看,毕卡捞应该是抽象了的虚幻对象,这个对象背后则有客观存在的客体。但是故事中并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时间和地名,以至于它所描述的情况很难从苗族史料中找到例证。再说故事本身包含了相当比重的神话色彩,“创作”味道还是比较重的。

从其他兄弟民族的故事传说对比。其实黔西北地区彝族、布依族等同样流传有关于老变婆的故事,同样会人语、食人肉、残暴狡诈,有的故事情节和苗族传说故事大体一致或重叠交叉。据学者推考,苗族先民迁入乌蒙山区,与当时的仡佬族先民、彝族先民、布依族先民、瑶族先民共同生活。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不会是因为文化的相互融合导致民间故事互串了?也或者当时各民族都受到毕卡捞的侵扰而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些也都没有确切可靠的史料。但可以肯定的是,黔西北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都有老变婆的叙述,这一描述定有他的来历。

三、当代人们的猜测

2010年11月,参加贵州省苗学会学术年会时,一位苗族领导给我讲过:传说中的毕卡捞其实指的是黑猩猩。究竟这一说法有没有依据,至今没有相关佐证。然而,从故事本身来看,毕卡捞似乎更像人们想象中的野人。野人存在吗?这仍然没有明确佐证。一次出差,我们在车上闲聊,我问同行的同事老变婆到底是什么,还弄出了笑话。他不加思索地回答:“老变婆你都认不得啊?就是指装神弄鬼遇着司娘跳假神的民间毒妇了嘛。”当时我为之一怔,后来才明白他是没弄清楚我的问题,我指的是故事里的人物,是本体,而他说的是现实的人物,是喻体了。2015年,我和一位苗族学者在一起闲聊,无意间提及此话题,他饶有兴趣的说:“传说中的毕卡捞是指当时的濮人。”他认为,当时濮人筑土而居,善疾行,有食人肉习俗;且“濮”与苗语box或byuf相近,khat则是苗语“客”之意,box khat即“濮人客”或“濮人老妇”之意。按照描述,濮人垒土而居,善于奔跑,速度飞快。

这个毕卡捞即“濮人客”的话题,倒是让我想起儿时父母说过的一个故事,如今也只记得一个情节了。大体意思是:一个苗家女孩被迫嫁给了一个动物,好像是说狼还是什么,且生得有一小孩。一个黑夜,母亲听到婆婆在吃啥东西咔咔响,就问她吃的啥?婆婆说在吃鸡肉,还给了母亲一小块。黑夜里母亲摸到递来的是一只小孩的手指,知道孩子遭到迫害。其中故事里还唱得有一首歌,说那个姑娘和那野兽在一起行走,甚是悲伤而歌,从歌词里我们深切体会与狼为夫的悲愤与无奈:njaol gud tat lak gud zhid naf,njaol gud ghwb lak zhux gud hnwd.(走在我前我难看,走在后踩我脚印)。

如果从苗族迁徙过程来理解,历史上苗族长期不断迁徙,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深山密林为家、以虎狼为伴、摘野果为食,过着半农耕半狩猎的生活。这样的生存环境避免不了与凶猛野兽的互相搏斗,同时还要面对人类强大的追杀掳掠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毕卡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迁徙和战乱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悲痛升华出来的对人间所有残暴者的抽象物,它既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动物,也并非某一事件中的某一代表。毕卡捞让人惧怕,同时又不得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战胜它,获得自由和幸福。不管后人怎么猜测、推断毕卡捞这一人物形象,关于毕卡捞的故事广为流传于苗族民间,成为苗族口碑文化的一部分,更成为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一笔,这一点不可置疑。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苗族民间故事中老变婆的人物塑造,将世间残暴对象置于人与魔之间,似人又似鬼,非人又非鬼的特定艺术塑造。心怀鬼胎的食人伎俩总是在残暴中尽显愚蠢的艺术抨击,实属苗族民间文学艺术之智慧华章!

                                                            

参考文献:

①贵州省民族语文办公室 威宁县民族事务局.苗族民间文学选读(滇东北方言)[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282.

②杨永光 王维阳.苗族民间故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382.

    ③威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威宁县卷)[M].贵州地矿局113队印刷厂,1988:415.

   ④民间传说,流传于贵州威宁等地。

 

(文/杨道才;来自网络)

花园苗寨 → 文化苗寨 → 产业苗寨 → 旅游苗寨 → 幸福苗寨

主  编:罗国锦

副主编:陶兴华 王旭东 张崇龙 杨  刚 胡吉云 王  刚 王大全 罗  坤

编  辑:王  琳 杨银象 张礼海 杨荣文 朱建平 杨儒翰 杨春海 罗福康

推介苗族历史文化,服务苗族地区脱贫小康。敬请持续关注,请扫描西部苗族公众号二维码。

征稿启事

本公众号发布平台,致力于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宣传利用,服务苗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凡是涉及各地苗族历史文化的学术论文、新闻稿件、视频图片、民间故事、文学作品等等,均可在此发布。如有打赏,由本公众号管理者向作者转发50%作为稿酬,其余用于日常维护费用。欢迎广大读者积极赐稿。邮箱:2254570241@qq.com。

标签组:[苗族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5274.html

相关阅读

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唐代: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赏析这是一首...

2025-04-23

唐代朱庆馀《宫中词》文学赏析

宫中词唐代:朱庆馀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韵译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鹦鹉面前,谁也不敢...

2025-04-23

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诗歌赏析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赏析...

2025-04-23

《吕氏春秋·似顺论》别类赏析

【原文】知不知,上矣①。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②。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③。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④,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

2025-04-23

八贤王的历史原型

宋朝的历史上没有八贤王这个人,八贤王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事迹,在史书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记录。八贤王这个角色,应该是文艺创作者根据民间的轶事传闻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角色,用来满足人们对于忠诚、正义和惩奸除恶...

2025-04-23

《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赏析

【原文】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以...

2025-04-23

白居易《后宫词》诗歌鉴赏

后宫词唐代: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译文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

2025-04-23

《吕氏春秋·似顺论》有度赏析

【原文】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审也。客有问季子曰:“尧奚以知...

2025-04-23

《吕氏春秋·似顺论》处方赏析

【原文】凡为治必先定分①: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②,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③。金木异任,水火殊事④,阴阳不同,其为民利一也。故异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异也。同异...

2025-04-23

《吕氏春秋·似顺论》慎小赏析

【原文】上尊下卑。卑则不得以小观上。尊则恣,恣则轻小物,轻小物则上无道知下,下无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爱所非。此上下大相失道也。故贤主谨小物以论好...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