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民间故事:风水宝地!一个真实的风水的故事!_村子

发表于话题:民间真实老故事
发布时间:2021-05-09

原标题:民间故事:风水宝地!一个真实的风水的故事!

以下内容转自网络,如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山下有个村子,住着百十户人家。

村子不大,却是个风水宝地。之所以称之为风水宝地,不仅仅风光秀美,更因为人杰地灵。就这点儿地方,数十年之间出了两个进士,一个将军,五个举人。

出去的人在外做官,却从未断绝家乡的根脉。村里的人家大多耕读传家,学风甚为浓厚,大家攀比的不是谁家钱多地广,而是谁家出过人才。

村里的民风崇善崇德,大家互帮互助,和睦共处,很少出现为土地、财物、男女私情闹出的纠纷,至于斗殴、偷盗之类的事,更是几无听闻。

一日来了个游方的老道,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对老族长道:“贵地北依青峰,南面大川,山环水绕,地气开阔,确有龙盘虎踞之势,实乃少见的风水宝地!”

族长颇有得意之色道:“凡是看过鄙村风水的高人,无不如道师所言啊!”

那老道却面带忧虑之色道:“然而……,此处却暗藏着一个不妙的玄机,贫道不敢隐瞒。”族长不悦道:“有何玄机?还请道师不吝赐教!”

老道凝重道:“玄机就藏在左青龙之位,方位不正,易犯青龙杀,很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族长面色愠怒道:“我村世代平安,且人才辈出,众人有目共睹,道师何出此言?既然道师有此一说,那么必有禳解之法了?”

老道说:“贫道已经仔细看过,只需向西挪迁五十丈,便可避开青龙杀,确保安然无忧。”

族长说:“道师所言,怕是一家之言吧?老夫却听几位高人说过,鄙村的方位正处于龙脉之线,万万不可挪动的!”

老道疑虑道:“若是贵村实在不愿搬迁,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好在……贵村德善深厚,或许有贵人相助,或可避免灾祸。”

老道走后,族长反复琢磨,觉得他不像是信口开河,于是召集族人商议。族人纷纷表示,村子历来是风水宝地,世代平安,何来灾祸?绝不可仅凭老道一言就轻举妄动!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就算是个小小插曲吧,很快被大家忘却了。村子里依然山清水秀,祥和宁静,生产的依然生产,耕读的依然耕读,科考的依然科考,中榜的依然中榜。

村子里常来外地乞讨的人,有时候甚至成群结队。要是换做别的村子,可能会纷纷关门闭户,然而,这个村子的人家却不这样,只要乞讨者来了,多少会给一点,或一碗粮食,或一个炊饼,或一只山芋,或一枚铜钱,总之不会拒之门外的。

这一天,又来了一个衣着褴褛的瘦弱老头,挨门挨户乞讨之后,原本空空的褡裢已经装得满当当了。谁知他刚到村口,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大家把他抬到了村口的树荫下,然后叫来了村上的土郎中。土郎中仔细把了脉,开了个方子,打发人抓了药,熬制后给他喂了下去,不到半个时辰,老头醒了过来。

待他渐渐恢复气色,族长问他是哪里人,也好给他点盘缠让他回家。然而老头说他没有家,天为盖,地为席,四海为家。众人虽然同情,却也没有办法,只好任凭他流浪去吧。

谁知两日之后,人们发现,老头并没有走远,而是住在村外土坡下的一个破窑洞里,铺了柴草,挖了炉灶,似乎要长期定居的意思。

村民的日子大都过得去,村边却住着一个上无片瓦的乞讨老人,这实在不像个样子。族长和大家商议之后,决定众人出力,就在村里给老人搭一间房子,反正也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众人一把米一把面的也把他养老送终了。

老人得知大家的好意,表示非常感谢,但是他提出一个心愿,希望能够住在山脚下,他要在那里开垦点土地。大家一想也好吧,于是在山脚下给他盖了间房子,让他定居了下来。

老人的生活用度,自然还是靠大家的接济,你家给一餐饭,我家给几碗粮,他家给一件御寒的衣服。老人的生活稳定了,身体也硬朗起来,他从村上讨要了锄头和柴刀,沿着山脚不停地开垦土地。

春天,大家以为他会种些谷物,不料他却四处砍来枝条,栽插了许多树苗。大家觉得有点奇怪,毕竟树的成长有个过程,不能吃不能喝的,但是种树也是好事儿啊,那就让他种去吧。

一晃几年时间过去了,老人在大家的接济下,健健康康地活着,他种的树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他在树林里撒些谷物,种些蔬菜,养几十只鸡,不仅贴补了自己的生活,还有多余的蔬菜和鸡蛋,送给经常接济他的人家,大家似乎明白了老人种树的用意。

入秋之后,连续几天的绵绵阴雨,村民们都宅在家里。老人那里有刚送过去的新谷物,估计也不会有啥问题,所以大家也没有去看过。

天气终于放晴了,太阳一下子变得火辣辣的,大家以为阴雨终于过去了。谁知午后时分,西边的山头突然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就黑沉沉遮天蔽日,天空中闪过一道耀眼的闪电,随即传来咔嚓嚓一声炸雷,顷刻间大雨瓢泼。

大雨下一阵停一阵,持续了两三个时辰。入夜时分,北边传来轰隆隆的水声,大家知道那是山谷里涌出的洪水,瀑布般泻入了山脚下的泄洪壕沟。

村子北面的大山余脉是天然屏障,刚好阻挡了对面沟谷流下的洪水,确保了村子的安然无恙。暴雨尽管倾注,洪水尽管肆虐,村里人照样睡得安然,反正庄稼都已经收进粮仓了,多下雨还利于保墒呢。

然而,次日一早,有人来到村口,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临近村子的东面,道路和田地覆盖着足有三尺厚的泥浆,还在向东南缓缓涌动。顺着泥浆向北望去,原本遮挡视野的一截山体余脉竟然不见了!

消息很快传遍全村,大家纷纷出来查看,一个个惊愕不已!原来,由于连绵雨水的浸泡和一夜洪水的冲击,那一段山体余脉竟然垮塌了,洪水挟裹着泥石,向东南方向倾泻而下!

奇怪的是,泥浆的洪流刚刚避开了村子的东边,村子里的一切竟然毫未受损。族长静静地向北凝望,沉重而激动地说道:“树!全因那一片树啊!”

族长带着大家来到山脚下,只见正是那一条长长的树林,阻挡了山体垮塌后的石头和柴草,形成了一道丈余高的坚厚堤坝,刚好挡住了冲向村子的泥石流。如果没有这一片树林,村里所有的房屋和熟睡的人都将被泥流淹没,后果不堪设想!

老人住的那间房子,浸泡在泥浆之中,屋顶已经被倾斜的树木挤得变形了,却还没有倒掉。族长带着几个人,趟着泥水进了屋子,却见老人的床铺刚好高处泥浆,老人盖着被子,静静地安卧着,面容安详。

族长喊了几声,然后试了试老人的鼻息,抬起头,老泪纵横。他默默地退出屋门,噗通跪倒在泥浆中,所有人也都跟着纷纷跪下了。

老人升天了!不是淹死的,不是压死的,更不是饿死的,而是无疾而终,坐化升天了。村子里依照最高的礼遇,请了九个道师,发了七天丧,将他隆重地埋葬了,墓地就在经过清理后的树林里,他曾经居住的地方。

有人说,老人就是那位老道的化身,有人说老人是老道请来护佑村子的神仙,也有人说是老人偶然间挽救了全村人

老人入葬后不久,户部侍郎陈大人得到地方奏报,亲自来到家乡视察灾情,他正是村子里出去的进士。

陈大人仔细询问了情况,查看了被洪水冲毁的山基,站在那片树林前沉思良久,然后来到老人墓前跪下,上香烧纸后,虔诚地磕了三个头。

陈大人说,这绝非一般的老人,而是一位老神仙,护佑了这个数百人口的村子。而全村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福报,全因村民积善积德的缘故。

陈大人自己出资,为老人在村里修了祠堂,取名“念恩堂”,供奉老人牌位,和村人的祖先一样的礼遇。

陈大人和村上的长者商定,村子依然不搬迁,但是所有成年男丁每年都要在那片树林旁栽树十棵,树林命名为“积善林”。

自此以后,依然山清水秀,依然人杰地灵,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数万人,从未发生过大的灾祸。这里民风淳善,学风浓厚,人才辈出,闻名遐迩。

标签组:[风水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5295.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赏析

【原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者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②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七: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五:孔子问子桑雽

孔子问子桑雽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六: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赏析

【原文】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①。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②。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③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④...

2025-04-29

庄子《山木》寓言四: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子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

2025-04-29

《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赏析

【原文】行不可不孰②。不孰,如赴深谿,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注释】①慎行:行为要谨慎。本篇阐述的是漆雕学派的学说。②孰:通“熟”,精审,慎重考虑...

2025-04-29

《六韬·文韬·盈虚》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

2025-04-29

《六韬·文韬·明传》赏析

【原文】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

2025-04-29

《六韬·文韬·国务》赏析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