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五篇

发表于话题:民间小故事短篇
发布时间:2021-05-10

【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钟馗,是民间信仰中的门神,据说可以驱鬼逐邪。世人眼中的钟馗形象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不过他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关于钟馗,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根据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记载,北宋皇宫中曾藏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钟馗像,其卷首“唐人题记”讲述了这幅画的来历。

  在唐开元年间,一次,唐玄宗从骊山刚回宫就病倒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一天晚上,唐玄宗忽然梦见一大一小二鬼,小鬼偷走了自己的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并绕殿而走。突然,身穿蓝袍、蓬发虬髯、面目可怖的大鬼抓住小鬼,并将其双目挖出,然后将其吃掉。玄宗惊问大鬼是何人,大鬼说:“臣钟馗氏,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说完,他化作一片红光飞驰而去。

  唐玄宗醒来后,病也减轻了。于是将画家吴道子召来,让他根据自己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图,并昭告天下。同时,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都知道钟馗的神威。

  从此,钟馗捉鬼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一到岁末,家家都在门上张贴此画,以驱鬼避邪,并逐渐取代了以往门神神荼、郁垒的地位。

【篇二】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五代时期,钱王统治着江浙一带。他是一位杰出的,把江浙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可唯独钱塘江怎么也治理不好,有时堤坝还没修好,大潮就把堤坝冲垮了。

  一天,一个大臣对钱王说道:“大王,据说潮神住在大海里,如果能想办法把他降服,就能治住这钱塘江的水了。”钱王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忙问道:“怎样才能找到潮神呢?”大臣说:“八月十八是潮神的生日,他会骑着白马跑到潮头上面,这时是射他的时机。”听了大臣的话,钱王精心挑选了一百名神射手,并在钱塘江边专门搭了个射击用的高台。

  到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一百名神射手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当地的百姓听说钱王要射潮神,都前来观看。钱塘江的江面上起了一排排的波浪,钱王对着江水大声喝道:“潮神,如果你保证不再胡乱兴风作浪,祸害百姓,我就放你一马,否则杀无赦!”潮神为非作歹多年,狂妄自大惯了,根本就不会理睬一个凡人的话。只见江上出现了一排白浪,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向岸边的人群。钱王并没有被潮神吓倒,他镇定自若地指挥神射手:“放箭!”话一落音,弓箭手对着潮头射击,成百上千支箭齐齐射向潮头,刚才还耀武扬威的潮神此时才知中了计,雨点般的箭让潮神招架不住,只得灰溜溜地逃回了大海。从那以后,潮神再也没敢回来。

  后来,人们在钱王所站的高台上建了一座六和塔。说来也奇怪,不论江里的潮水如何凶猛,只要一到六和塔边就畏缩不前,没有更大的冲劲了,也许潮神是真的被钱王吓坏了!

  欺软怕硬的潮神遇上钱王这般勇猛的人,当然只能退避三舍。坏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鼓足勇气,就一定能战胜他们。



【篇三】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传说在很久以前,峨眉山上有一座会飞的山峰,它总是飞来飞去,一旦停下来,就会压倒很多房子,还会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边有个灵隐寺,寺里有个和尚,他不遵守佛门清规,还总是喝酒吃肉,大家都叫他疯和尚。一天,疯和尚掐指一算,说道:“不好,午时三刻将有一场大灾降临在灵隐寺前。”疯和尚担心山落下来压死人,于是他冲出庙门,边跑边喊:“快跑啊!有座山峰飞来了!”路人根本就不理会他,还嘲笑说:“真是个疯和尚!山峰那么重,怎么可能飞起来呢?”

  疯和尚跑遍了灵隐寺附近,可惜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说的。眼看中午就快到了,疯和尚急得团团转。忽然,他听到一阵唢呐声,原来是有家人在办喜事。疯和尚灵机一动,冲进堂屋,背起新娘就跑。这可不得了,大家虽然见惯了他平时疯疯癫癫,但抢新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于是,大家拿着扁担、锄头拼命地追赶疯和尚。一边追,一边喊:“和尚抢新娘了,快抓住他啊!”

  乡亲们的叫喊声惊动了全村人,大家追着疯和尚跑了十几里路才停了下来,大家刚把他围住,突然听见“轰隆”一声,一座山峰落在他们村子上。大家这才明白疯和尚抢新娘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于是纷纷跪地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疯和尚连忙把乡亲们扶起来说:“如果你们真想感谢我,就做一件事吧。”

  “什么事?”乡亲们问。

  “这座山峰飞来飞去,害死了不少人,我们必须在山上凿五百尊罗汉才能把它镇住,以免它继续害其他人啊!”听了疯和尚的话,大家都行动起来。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几天几夜,终于凿好了五百尊罗汉。

  从此,这座山峰便永远停在灵隐寺前,因为它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人们就叫它“飞来峰”。

  为了救百姓的性命,疯和尚采用了很特殊的方法,他真是个既聪明又勇敢的人。特殊问题就要采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不要被传统思维约束。

【篇四】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名叫姚诗志的县令。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这位县令很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据说他是坐着二把手来滕县上任的。车子除了少量行李衣物外,全是书籍和字帖什么的。

  滕县南门里有家卖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头,两口子抬着粥缸子、碗架去摆摊儿卖粥。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子和卖粥用的碗。小本营生,这一下,去了半个家当,两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天早晨,县令姚诗志,出了公馆,准备到南门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卖粥的两口子在痛哭。他看了看泼得满地的粥和碎缸,又问了问卖粥的家境,就对卖粥的两口子说:“这样办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他赔你的粥缸子。”

  卖粥的心里话:俺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个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县太爷的命令,谁敢不听!没法,两口子就顺起扁担,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块石头,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一叽咕,一街两巷的人都跟着去看稀罕,呼啦一下子就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县太爷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了腔:“乡亲们,今天本县令遇上这块石头绊了人,砸破了缸。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本打算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不会开口。可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这算它将功补过吧。没说的,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听了县太爷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功夫不大,就凑了足足有二十多吊铜钱。县太爷让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来五两散碎银子,连同二十多吊铜钱,一起交给了卖粥的,说:“这足够你的粥和粥缸子钱啦,回家去吧。”卖粥的千恩万谢回了家。

  从此,姚县令为小民分忧的事,一直传到今天。



【篇五】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中华传统民间故事简短五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4381字]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标签组:[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5361.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