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中国历史悬案:老子出关之谜【图】_奇闻异事

发表于话题:中国历史上奇闻异事
发布时间:2021-05-10

奇闻异事芝麻世界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悬案:老子出关之谜【图】”的详细内容,方便您了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着名的《道德经》就是老子的着作,不仅对中华文化,老子对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历史上老子出关之谜却成为了中国历史的未解之谜,传说老子在晚年的时候乘坐青牛云游天下,最后从这世界上消失。

老子出关之谜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故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拜访过老子,也就是史说的“孔子问礼”。

历史记载,老子晚年乘青牛云游天下,传讲道家学说以经国济世、开化西域。西行途中老子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被关令尹喜挽留着书,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

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莫知其所终”,这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为什么要出关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李聃,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据说他的耳朵又长又厚(今天说大耳有福就是因他而来),故名耳,又名聃,母亲怀孕81天后于李树下生了他,一出生他便童颜鹤发,像个老头,故取名老子。

老子曾在东周做“守藏室之史”,就是收藏馆的馆长,里面藏有“三皇五帝之书”等极为重要的史料、珍宝。只是老子生不逢时,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内讧,王子朝做了叛贼,从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宝物,逃到了楚国。老子是馆长,又是楚国人,岂有不受牵连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阳,西出函谷关。

老子出关去了哪里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着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着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着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老子青牛的传说

相传,天帝派青牛神下到凡间体察民间疾苦。青牛神得令之后,便在民间明察暗访。一日,青牛神看见一群人在地里劳动,有的在翻土,有的在挖地,有的在挑担,他们一边使着劲一边哼着劳动号子:“嗨哟,嗨哟——嗨哟,嗨哟!”就觉得他们很快乐。

又一日,青牛神来到一个酒肆,看到一些人锦衣华服,一边喝着酒,一边皱紧眉头,于是,就觉得他们最痛苦。青牛神把在民间体察到的民情上报天帝,天帝便下令凡间的人:劳动的人喝稀饭、吃青菜,喝酒的人吃大鱼大肉。

后来天帝又传令:人间的人三天吃一餐。青牛神来到凡间,不忍凡间的人挨饿,于是假传圣旨,让凡间的人一日吃三餐。天帝闻之震怒,将青牛神贬下凡间为牛!后来青牛在凡间与人为善,与人类和睦相处。

老子十四五岁时,在涡阳太清宫东北的一座大山上,已到中年的青牛,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但青牛此时自恃劳苦功高,对人贡献颇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逐渐变得脾气暴躁起来,见物咬物,见人吃人,连狮子、老虎都没地方藏。不多长时间,山附近便被其糟蹋得几乎路断人绝。

一天,老子和一个同学瞒过大人,一起到北山下游玩。突然“哞”的一声叫,从山上冲下一头青牛,直朝他们扑来。老子看见那牛,气得火冒三丈,心想:早就听说这畜牲不干好事,扰闹乡邻,伤害百姓,今天非给它点厉害看看不可。于是,他对同学大喊一声:“走,捉住它!”他说着就向那牛迎去。

那头牛平日里碰到的动物,只要是活的,都没命地逃。今天它见两个小孩不但不跑,反而迎着向自己跑来,就觉得事情有点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两眼一瞪,跑得更凶了。那牛连蹿带跳,来到近前,把头一低,一个猛蹿,就想把老子和他同学抵死。老子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蹿过去。老子见那牛气势汹汹,心想:先给它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弯腰捡一块石头猛地站起身,朝那牛屁股上狠劲砸去。只见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尾巴立即耷拉下来。那青牛也顾不得吃他俩了,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

俩人一见那牛要逃跑,更来劲了,喊着叫着,跟着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不见了。老子正准备到洞里捉个稳的,突然“哞”的一声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颤。随着叫声,一头青牛从洞里蹿出来。只见它比刚才那头牛大一倍,大头大嘴大蹄盘,肚子里像揣着只老虎,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足有一胳膊长。看样子,它是这牛洞里领头的头牛。

它蹿出洞口,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是荒草的地上一舔,“哧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厚。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这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是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们!”它大叫一声,一个饿虎扑食,就朝他俩直扑上去。老子见大青牛发疯一般扑来,心想:不把大青牛制伏,以后这一带的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今天一定得把大青牛制伏。还没等他想出个制伏大青牛的法子,这大青牛已蹿到同学身边,朝着同学低头就抵。同学也不急慌,就势抱住了大青牛的一条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就咬。

老子见状,猛蹿上去,用手里的石头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子撞倒地上,它低下头一抵,又把同学撞倒在地。老子见同学被老牛撞倒,气得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大青牛这时正低头躬背冲到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噌”地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过去,大青牛疼得乱蹦乱跳,想把老子从背上甩下去。

老子摘下腰间的丝带,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下大青牛老实多了。老子跳下牛背,捡起石头又把牛蹄子砸成两半,大青牛彻底老实了。老子便和同学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没走多远,老子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子制伏了,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子回到家,把它们赶到村子东边的一片草地里。从此,他就在那里专门驯养那群牛。他对跟来的那些牛,一头头都按制伏大青牛的办法整治一遍,只许它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他把驯养好的牛,都送给乡亲们使用。那头大青牛从此就成了老子的坐骑。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衰败得不像样子了,就决定出走,要远走高飞。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函谷关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一个函子里一样。当时守关的长官是尹喜。

这一天,尹喜正站在城关上眺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不知是哪一位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

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暗想,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着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于是便缠着他,要他写一点着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尹喜,他是不会放自己过关的,他也不会给自己的“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其条件。

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一连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伟大着作诞生了!

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着作,深深地陶醉了,被那些文字吸引住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着作后,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小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尹喜跟着老子出走了,他们两人一起途经西域流沙,碰到一大峡谷,费了很大周折怎么也绕不过去。老子和尹喜正在犯难之际,突然,青牛昂头向天长啸一声,扬起四蹄,驾起祥云,箭一般飞过峡谷,把老子师徒两人驮到对岸。自此老子和尹喜安居下来,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后来,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便认为这孩子将来必定有大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便把“紫气东来”这几个字写在大门上。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着名的意象,青牛后来就成为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为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因此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如今,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敬神一样供奉着!

更多奇闻异事请关注(芝麻世界www.zmbug.com)

打赏微海报分享

标签组:[中国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7481.html

相关阅读

唐代李端《听筝》诗歌赏析

听筝/鸣筝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赏析这首小诗轻捷...

2025-04-25

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歌赏析

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意译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

2025-04-25

唐代宋之问《渡汉江》诗歌赏析

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

2025-04-25

唐代王维《鹿柴》诗歌赏析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

2025-04-25

《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赏析

【原文】贤者之事也①,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②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

2025-04-25

《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赏析

【原文】贤者善人以人①,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②;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③?...

2025-04-25

唐代王建《新嫁娘词》古诗赏析

新嫁娘词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赏析“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

2025-04-25

唐代王维《相思》诗歌赏析

相思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

2025-04-25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

2025-04-25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