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70岁老人的哭诉:老伴去世后才明白,人老之后,最亲的不是儿女

发表于话题:
发布时间:2021-11-18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我小时候,村里有人家管教孩子,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特别是管教儿子,有不听话的动辄就是打骂,孩子被打得在院子里嗷嗷哭,他母亲跟在后面拉着不让打。但这被管教的孩子长大后并没有多孝顺,成年后他老子打不动他了,管也管不住,气得骂他老婆:“慈母多败儿”。这家的母亲的确挺溺爱孩子的,有一年他们家父亲不在家,孩子跟母亲要零花钱,那会儿大家都没什么钱,小孩有零花钱的很少,他母亲刚说了一句哪有钱啊,儿子上来就是一脚踢在她小腿上。路过的邻居看不下去,骂孩子没大没小的,亲妈能这么踢吗?母亲还护着儿子,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过两年就好了。那时他们家这儿子都读初中了,连亲妈都不尊重,就不是懂事不懂事的问题了。

他们家除了这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也都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孩子,在长辈面前说话没大没小,他们家男人在家的时候还好,有人能震慑住他们,男人不在家几个孩子都疯了似的,无法无天。两个女儿读到初中就辍学了,说是在学校不爱学习,一上课就打瞌睡。辍学后到处晃悠,跟着几个小混混不学好,更是不好管教了。再后来一个女儿在外面打工认识了个男人,远嫁走了;另一个女儿未婚先孕,嫁给了隔壁村的小青年。他们家儿子结婚的时候,嚷嚷着没有房子,回家闹着让父母给他出钱买房子。

他父亲气得拿着扁担往外轰他,说没有这样的儿子,快三十了还啃老,自己没本事结婚就别结,省得祸害别人。他母亲劝男人,家里就这么个儿子没成家了,好歹帮帮他。到底是自己的孩子,老两口后来还是帮他把房子的首付凑出来了。首付的钱都是借的,儿子没什么正经工作,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老两口还了好几年才还完。儿子生了孩子后,母亲便长住在儿子家里帮他们带孩子,老头一个人过。

前两年老头去世了,三个孩子回来给父亲办丧事,事情办完老太太又跟着小儿子走了,说现在老头不在了,儿子家就是她的家。前段时间听我妈说,老太太被儿媳赶出来了,不得已又回来住到了以前的老房子里。说到这,我妈忍不住感叹:“他们两口子人都好,你那个婶子辛苦了一辈子,养了三个这样的孩子,女儿不想把母亲接过去照顾,儿子儿媳又把她赶出来,她都70了,等到她不能动了,谁管她啊。不过,幸好她那个死去的老伴有先见之明,给她留了点钱。”她老伴是有退休工资的,虽然不多,但是一直存着,就连那段最艰难的为儿子还债的日子里,都没想过要把退休工资拿出来。

他们家一直是老头管钱,老头去世前只有老伴一个人在身边,他拉着老伴的手,把退休工资的存折交到老伴手里,千叮咛万嘱咐:这钱一定不能让几个孩子知道,万一哪天孩子们不想养你了,你自己还能有口饭吃。那天老太太要去镇上取钱,走到半路遇到我妈,我妈骑车捎了她一程,等到她取完钱又把她送回家。

老太太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我不会教孩子,养出来三个这样的孩子,女儿不管我,儿子也不想让我在他们家住。老伴去世后才明白,人老之后,最亲的不是儿女。要不是老伴生前为我操心,我现在还不知道过成什么样呢。有时候想想,你说我年轻时养孩子干什么,我现在后悔啊,当初老头管他们我死活护着不让管。”老太太如今70岁了,生儿育女一辈子,到了晚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的确挺让人唏嘘的。

02.

老话都说:养儿防老。对于中国式父母来说,养孩子一是为了传宗接代,二是为了年老时有人养,生活不孤单。很多父母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养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就算没有什么大出息,但是父母老了给口饭吃,还是能做到的。不过现实却是,没有良心的儿女很多。我们常说,溺爱孩子的父母,教不出孝顺的孩子。说回文中那位老人,儿女如今变成这样,是谁的责任呢?子女不孝,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那位70岁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对孩子太溺爱,但除了她,她老伴的教育方式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用吗?七八十年代或者再往前的时候,很多父母信奉棍棒教育,孩子不听话动辄打骂,并且以“只要我吼一声,孩子就立马老实了”为荣,觉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殊不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要传递他们的是爱和温暖,是要教他们学会爱和被爱。孩子不听话,父母打骂,这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他表面上表现得怕你、老实,只是说明你们之间力量悬殊,你用自己的力量压制了他,但并不能证明孩子心里就真的服你。就像文中的老夫妻,男人年轻时管教孩子的方式就是打骂,但是男人不在家,孩子就变了个样,跟母亲要零花钱要不到就下脚踢母亲。这说明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教会了他用“暴力”解决问题。

其次,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人”。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只是想用大人的力量压制孩子,把孩子打听话了,就是教育得好。但实际上,为人处世才是他们最需要学的,比如见人打招呼,学会分享,犯错了勇于承认等等。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从细节入手,有耐心、有方式方法,让孩子心服口服,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作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如果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很难教出好孩子。文中这位老人的三个子女,两个女儿早早辍学闯社会,一个儿子快三十岁了还啃老,用得着母亲的时候喊妈,用不着的时候就把妈赶一边去。深层原因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什么是爱和尊重,这无疑是失败的。

我明白老人心里的怨念,她说最亲的不是儿女,而是老伴,因为老伴到死都在为活着的她考虑。但我更希望她的内心不只有怨念,毕竟三个孩子已经被教育成这样了,最重要的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毕竟,只要她的生活还能自理,自己有钱花,不用为一口吃的发愁,换个角度想,不能跟着儿女养老,这样的晚年孤独是孤独了点,但也相对自由。有时候面对破不了的局,看开一些,别跟自己过不去,心中释然了,日子也就好过了。

标签组:[育儿] [社会万象] [家庭教育] [亲子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77864.html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赏析

【原文】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①。以虽知之,与勿知同②。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③。事有可以过者④,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

2025-04-27

《吕氏春秋·贵直论》贵直赏析

【原文】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②,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

2025-04-27

《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赏析

【原文】言极①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②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

2025-04-27

庄子《说剑》译文赏析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

2025-04-27

《庄子·杂篇·说剑》原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

2025-04-27

《庄子·杂篇·说剑》简介

《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他能成为天子...

2025-04-27

《庄子·杂篇·盗跖》原文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

2025-04-27

庄子《盗拓》译文赏析

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

2025-04-27

《庄子·杂篇·盗跖》简介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

2025-04-27

庄子《让王》译文赏析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来做天子,那还是可以的。不过,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空闲时间来治天下。”统治天下是地位最高、权力最重的了,却...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