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长津湖战役96岁老兵埋名眉山:曾负伤未愈重回战场,不知当年经历已拍成电影

发表于话题:
发布时间:2021-11-24

  10月10日下午,四川眉山,多家电影院仍在热映国庆期间大火的电影《长津湖》,第九兵团15万将士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在冰封雪裹的长津湖畔展开战斗。严寒之下,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为坚守阵地,很多人再也没有站起来,在冰雪中冻成一尊尊“冰雕”,看哭了无数人。

  “长津湖是个地名,那一战,我们团的一营二连100多个战士冻死在雪地里……”

  在距眉山其中一家影院几公里之外的东坡岛一小区内,96岁的文玉祥老人摩挲着一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喃喃自语,他的热血、青春、追思,都在这本纪念集里:那见人就炸的美国飞机,那冰雪皑皑、深入骨髓的冷,那冻成石头、需要用胸口捂热才能啃下的土豆……

  71年前,文玉祥25岁,他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团部的一名秘书。

  如今,他是长津湖战役中的一名幸存者。若不是电影《长津湖》上映,许多同事和亲朋都还不知道,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文玉祥老人,还有长津湖战役这样一段惨烈的经历。

  电影银幕上,长津湖畔寒风凛冽,战火纷飞,但文玉祥老人并不知道这段经历已拍成了电影,行动不便的他也没办法观看。

  窗外天色阴沉,岷江奔腾,就像71年前的长津湖,坐在窗前,翻看过往,这是文玉祥老人退休后最爱做的事,经常一坐,就是一下午。他似乎等待,暮色四起时,纪念集里的人,一个个都会走出来……

↑文玉祥手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 杨建新摄

  回忆战场

  夜里行军 雪埋了半个身体

  土豆冻得跟石头一样硬

  【“一人一天两个土豆,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战士们饿得撑不住了,就把冻土豆放在胸口捂热,再一点点啃下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是刻在老兵文玉祥血液里的记忆,唱起这首歌,他精神头十足。

  退休前,文玉祥老人是眉山车辆厂的一名员工;退休后,文玉祥一度前往吉林的小儿子住处生活,或许是不愿再经历北方的寒冷,之后,文玉祥又回到四川眉山。

  96岁的他,许多生活琐事忘却了,但一说起抗美援朝,一说起长津湖,他的记忆立马就清晰起来。

  文玉祥老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境贫寒,十几岁加入了新四军领导下的游击队,目的“就是为了去打鬼子”,从此开启自己的抗日之路。1945年6月,他正式加入由陈毅元帅领导的新四军。后来,文玉祥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第20军60师180团,他被安排到团部担任秘书。

  1950年10月底,文玉祥所在的第九兵团奉命入朝参战,首战长津湖。部队出发时,战士们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和胶鞋,由于战况紧急,很多士兵来不及换棉衣就奔赴前线。就这样,25岁的文玉祥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他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团部秘书。

  彼时,朝鲜已经进入严冬,又遇上50年一遇的寒流,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十摄氏度。文玉祥和战友们头顶着美军的轰炸,脚下踩着雪山、冰河,艰难坚守在长津湖畔。

↑文玉祥手写的长津湖相关资料 蒋麟摄

  冰天雪地中,战士们的单衣无法御寒,体感温度迅速下降,很多人撑不住,就被冻死在雪地里。他们白天躲避在山洞里,夜里行军,雪深及大腿,人走在里面就被埋了半个身体。

  “吃也吃不着,穿也穿不着,穿的都是单衣,路边还有许多冻伤的战士。”文玉祥老人说,他作为团部秘书,除了传达,还要负责炊事班的工作,协助炊事班为前线战士煮“饭”——所谓的“饭”就是土豆,在挖出的地洞里将土豆煮熟送到战士手里。

  “一人一天两个土豆,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战士们饿得撑不住了,就把冻土豆放在胸口捂热,再一点点啃下来。”文玉祥说,在长津湖战役里,很多埋伏在雪地里的战士,甚至被冻成了冰雕。

↑老兵文玉祥擦拭雕像 杨鹏摄

  前线鏖战

  撼人心魄的“冰雕连”

  带着长津湖精神在战场拼杀

  【“和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比,我这点伤算什么。”“我们(赢)就是靠长津湖这种精神,来了(战场),就拼嘛。”】

  说起71年前打响在朝鲜的长津湖战役,在文玉祥老人口中,“冷”“残酷”“惨烈”“悲壮”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几个关键词。

  而把这种残酷和悲壮书写到极致的,是一个极为撼人心魄的名字——“冰雕连”。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发源于草鞋岭,一路向北,注入鸭绿江,因为一场炼狱般的血战,载入史册:深夜的长津湖畔,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极寒,100多名志愿军战士埋伏在雪地里,静静地等待敌人进入包围圈。

  当黎明终于到来,美军嚎叫着发起进攻,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没有遭到丝毫反击。疑惑的他们小心翼翼靠近山顶,随即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白茫茫的阵地上,100多名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以战斗姿态俯卧在冰雪之中,但他们居然没有开枪,只是朝着冲锋的方向一动不动,像一座座冰雕,却又仿佛下一秒就要跃然而起、冲向敌阵。

  一夜狂风暴雪,将这些年轻的生命凝固成了永恒。

  在文玉祥所在的180团,除了“冰雕连”,还涌现出杨根思这样的英雄人物,都让文玉祥和战友们心生敬佩。

↑老兵文玉祥抬手敬礼 杨鹏摄

  “我认为所有战役都是残酷的,而这场战役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在这么寒冷的条件下作战,实属罕见。”美国作家汉普森•塞兹曾这样评价长津湖战役。

  但对于文玉祥等志愿军而言,需要与之抗争的不止是寒冷的天气。

  “每天都是飞机大炮,美国飞机见人就炸,掉下来多少炸弹,也搞不清楚了。”在文玉祥的讲述中,整个回忆都开始硝烟弥漫:在一次为前线战士送饭的路上,美国飞机投下的炸弹落在队伍前方,走在前面的战友们都牺牲了,文玉祥的大腿被弹片击中。

  负伤以后,文玉祥被送到后方,在伤口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他又主动提出回到前线继续参加战斗。结果又一次被炮弹的碎片击中同一条大腿脚后跟,至今仍留有弹片在大腿里面。

  “和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比,我这点伤算什么。”文玉祥说,“我们(赢)就是靠长津湖这种精神,来了(战场),就拼嘛。”

  经过无数抗美援朝战士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面胜利,将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完成了抗美援朝作战任务,文玉祥所在180团也荣获集体二等功。

↑文玉祥的手印 谢家俊供图

  埋名闹市

  很少向外人提及长津湖经历

  不知战役被拍成电影

  【“尤其是影片中战士吃冻土豆的场景,老爷子曾经就给孩子们讲过很多次,但他并不知道长津湖战役已被拍成了电影。”】

  从部队退役后,文玉祥被分配在吉林长春一客车厂工作。1966年,响应祖国“三线建设”的号召,文玉祥携家小从东北来到了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眉山车辆厂。

  工作期间,文玉祥极少向同事提及自己的往事,就连许多亲朋好友也并不知道文玉祥这段长津湖的经历。

  在先后参与车辆厂筹建和工厂安保工作的数十年中,文玉祥如同一头老黄牛般,任劳任怨,刻苦勤奋,并多次被工厂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及至后来四世同堂,他的儿子、孙子也如他一样成为“眉车人”。

  “我爸小时候上过私塾,喜欢读书,现在老了没事就喜欢写。他说想把一生的经历回忆都记录下来,让大家记住历史,也更珍惜今天的和平。”文玉祥的儿媳戢红说,“过去老人常常给儿孙们讲抗美援朝时的故事,常常告诉我们,‘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孩子们都似懂非懂。”

↑老兵文玉祥和他的重孙一起 杨建新摄

  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上映后,文玉祥的家人第一时间去看了,才真正体会到老爷子经历的战事有多震撼人心。

  “尤其是影片中战士吃冻土豆的场景,老爷子曾经给孩子们讲过很多次,但他并不知道长津湖战役已被拍成电影。”戢红说,退休后,老爷子也很低调,很少给外人说起过自己的这段经历。生活上,除了因为过敏不吃蘑菇之外,其余没什么忌口。

  和许多老兵不一样,文玉祥老人对战争类的电影、电视兴趣不大,如今,许多事他都已经忘却了,唯有对抗美援朝的许多事还记得。他最爱做的事,就是在坐在书桌前,写一写以前的事,翻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

↑文玉祥翻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蒋麟摄

  眉山市东坡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坡区对文玉祥等老兵都十分关注,节庆或相关纪念日都会前往慰问。文玉祥老人不但参加过长津湖战役,还是目前该区唯一获得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四枚章全有且健在的老兵。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很难真正体会到,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支撑着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宁愿饿死,也要坚守在阵地上。宁愿冻死也绝不暴露目标,在变成一座座冰雕之前的最后一刻,他们在想些什么。”这位负责人坦言,或许,从文玉祥老人等老兵身上,我们能找到答案。

标签组:[长津湖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78826.html

相关阅读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就曾担任过左司马这一职务。 一、汉朝中...

2025-04-03

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一位英明君主的传奇一生

在中国历史上,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君主。然而,关于“汉明帝刘庄为什么被杀”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误解的问题。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汉明帝刘庄并未被杀,他是一位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025-04-03

三国第一毒士之争:李儒与贾诩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谋士辈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算计,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儒与贾诩两位谋士,因其毒辣的手段和深沉的心机,被后人并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然而,关于这一称号究竟应归...

2025-04-03

孙恩与孙权:血缘关系的探寻

在中国历史上,孙恩与孙权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关于孙恩是否是孙权后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孙恩与孙权...

2025-04-03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

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挺...

2025-04-03

杜甫的代表作:千年传颂的文学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历经千年仍被...

2025-04-03

寒门诗魂:鲍照诗歌的刚健风骨与形式突围

在南朝绮靡文风中,鲍照如同一把淬火而出的利剑,以寒门之躯劈开时代的脂粉气。他的诗歌既是对门阀制度的血性呐喊,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惊险飞跃。这位被杜甫赞为"俊逸鲍参军"的诗人,用充满棱角的文字构建...

2025-04-03

盛彦师之死:李渊的权谋棋局与功臣末路

在唐朝开国功臣的星空中,盛彦师的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他斩李密、平王世充、拒降徐圆朗,以骁勇善战著称,最终却落得被唐高祖李渊赐死的结局。这场看似悖理的历史悲剧,实则暗含李渊巩固皇权...

2025-04-03

唐朝统一战争:十年烽火铸就大一统伟业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其统一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但此时的新王朝仅占据关中、河东一隅,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为...

2025-04-03

刘唐:梁山泊中的赤发鬼杰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鸿篇巨制中,刘唐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成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他绰号“赤发鬼”,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生一片黑黄毛,形象威猛而独特。那...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