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彭德怀汇报毛岸英牺牲过程,请求处分,毛泽东一席话让他老泪纵横

发表于话题:
发布时间:2021-12-01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时年28岁。噩耗传来,身处防空洞的彭德怀脸色苍白。当天,彭德怀午饭、晚饭都没有吃,他呆坐在办公桌前。该如何向毛泽东交代呢?彭德怀内心产生了向中央请求处分的想法。

彭德怀后悔一个多月前答应毛岸英向他提出参加志愿军的申请,可毛泽东又替毛岸英说情,父子俩态度坚决,他根本无法拒绝。1950年10月7日,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对彭德怀说:“老彭,我这个儿子现在不想在工厂里干了,他想跟你去打仗,早上就已经提交了请战书,要我批准,我没这个权利,你是司令员,你看要不要这个兵?”

“主席:不行!这次非同以往。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飞机到处轰炸,太危险了,岸英还是在后方工作,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嘛!”彭德怀说得很诚恳,可毛岸英早已下定决定去朝鲜,而且毛泽东很支持他。

彭德怀很为难,他看着毛泽东,希望主席能劝阻毛岸英。毛泽东却说:“老彭,我替岸英向你求个情,让他去战场上锻炼自己。岸英会俄语、英语,你在朝鲜免不了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我看就让在司令部担任翻译工作吧,这点工作他还是能完成的。”

彭德怀只能勉强答应,一想到毛泽东之前已经有5位亲人为革命付出生命,如今又把最看重的儿子送去战场,他越发感动。彭德怀后来不止一次地对身边人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岸英入朝后,只有彭德怀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身份,他从不搞特殊,工作拼命。当时分配给他的任务是担任翻译工作,相对轻松,但毛岸英主动承担了很多工作,比如整理会谈纪要、军情分析等。

1988年授衔上将的赵南起晚年对毛岸英依旧印象深刻,赵南起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的朝鲜语翻译,因两人住在一起,很快就熟悉起来。赵南起发现毛岸英上衣口袋中有一张女同志的照片,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看,晚上睡觉更是放在枕头底下。

赵南起就问:“这是你的对象吧?”毛岸英非常高兴地说:“这不是对象,是我妻子,我们刚结婚一年,你看看,怎么样,漂亮吧?”跟赵南起相处一段时间后,毛岸英告诉他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司令部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真正身份。

赵南起这才知道,毛岸英是瞒着妻子来朝鲜的。毛岸英让赵南起保密,不要跟他人说自己的身份,他说:“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儿子,就会敬而远之,那我就没有办法跟大家接触。现在我对自己身份保密,这样就能跟大家打成一片。”

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生前多次大加称赞毛岸英,称他非常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彭德怀对毛岸英也非常关心,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如今毛岸英牺牲了,还是在烈火中被烧死,彭德怀很自责。

毛岸英和妻子刘思齐

彭德怀想到毛岸英跟他说的话,“彭叔叔,主席来之前跟我说:你是共产党员,又是毛泽东的儿子,到了朝鲜战场上,就更要吃苦在先,牺牲在前!”话是这么说,可毛岸英毕竟牺牲在朝鲜,还是在视为最安全的地方,志愿军司令部。

彭德怀想了又想,认为这件事必须立即报告中央军委。彭德怀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一份电报。这封一百来字的电报,彭德怀从中午写到下午4点才最终定稿落笔。电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 5日16时

由于条件简陋,志愿军司令部管理处简单做了两口棺材,把毛岸英和同时牺牲的作战参谋高瑞欣装殓,葬在大榆洞的一个山坡上。毛岸英匆匆下葬后,彭德怀率领司令部全体人员,趁着夜色来到墓前凭吊。

彭德怀站在墓前沉默了很久,警卫小声提醒该回防空洞了,因为当天也是第二次战役发起的日子。彭德怀自责地说:“岸英同志最先向我报名参加志愿军,他是一个好苗子,如今牺牲了,我没有保护好他,我该如何向毛主席交代啊?”

彭德怀汇报毛岸英牺牲电报(原稿)

现场人员闻之,无不落泪。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最先接到彭德怀电报,他一看内容,晴天霹雳,差点晕倒。叶子龙只比毛岸英大4岁,两人关系很好,因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他经常看到毛岸英。

叶子龙深知这件事非同小可,还是让周恩来总理来处理。周恩来一看到电报,想到毛岸英赴朝前还以翻译身份陪同自己接见苏联客人,接着又想到主席,眼泪就流了下来。周恩来决定找朱德、刘少奇商议,考虑到毛泽东正在全身心投入指挥第二次战役,还在感冒中。

三人一商议,决定暂时不向毛泽东汇报这一噩耗。新的一年很快来临了,朝鲜局势有了明显好转,志愿军不仅站稳了脚跟,中朝联军也即将进入汉城。周恩来认为这是一个合适机会,不能向毛泽东继续隐瞒了。

刘少奇也认为时机合适,如果彭德怀回来再汇报,这样就很被动了。周恩来找来叶子龙,将彭德怀电报以及自己一封亲笔信交给他,让他转交毛泽东,信中周恩来说明了当时为何未将电报及时递送给他的原因。

毛泽东习惯晚上办公,清晨开始休息,中午起床。1951年1月2日下午,叶子龙拿着彭德怀电报和周恩来的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新六所一号楼。一进入新六所,卫士长李银桥告知叶子龙主席刚醒,现在坐在客厅沙发上看报纸。

毛主席和叶子龙

叶子龙悄悄进去,将文件夹放在毛泽东面前的茶几上。放在前面的周恩来的亲笔信,毛泽东放下报纸,打开文件夹,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只见周恩来的亲笔信这样写道:

“主席同志: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墓碑。”

毛泽东把彭德怀的电报看了又看,他把头埋得很深,过了很久才慢慢抬起头,脸色颇难看,他对着叶子龙摆摆手,说:“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这没什么,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从小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毛泽东是国家主席,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父亲,也希望儿子成才,尤其对毛岸英寄予厚望。长子牺牲了,还这么年轻,结婚才刚一年多,太可惜了。毛泽东深受打击,他年近花甲,本该含饴弄孙,却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杨尚昆当时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也获悉毛岸英牺牲这件事,当天他在日记中透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毛泽东得知噩耗)长叹了一声之后,毛泽东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彭德怀和周恩来

彭德怀将电报发出后,中央军委很快回电,电报中再次让志愿军司令部注意防空问题,但对毛岸英牺牲情况的汇报并没有做出回应。彭德怀颇为焦虑,加上“联合国军”趁着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没有充分休整,直接从西线向东线发起大规模进攻。

志愿军经过三次战役之后,伤亡较大,新兵员一时补充不上,而军需补给线又长达数百里。我方防空力量薄弱,在敌机不断轰炸下,后勤补给出现严重困难,前方很多战士连棉衣、棉鞋都无法保障。

面对如此严峻局面,彭德怀决定立即回国商讨,并向毛泽东汇报朝鲜局势。彭德怀回京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当面向毛泽东汇报毛岸英牺牲的全过程。接到彭德怀电报,毛泽东立即批示立即回京。

1951年2月20日晚,彭德怀动身回国。21日下午抵达北京,彭德怀顾不上休息,乘车直奔中南海,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告知主席现在在西郊玉泉山静明园,他又转道去了玉泉山。2月北京,天气依旧寒冷,马路两边都是各种支持抗美援朝的标语。

一想到前一日是亲人团聚的元宵节,可远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还在跟敌人浴血拼杀,彭德怀越发着急要见到毛泽东,于是催促司机开快点。午后一点,彭德怀抵达静明园,迎面走来的是警卫员:彭总,主席现在正在休息,你先吃饭,等主席起床后再谈。

毛主席

彭德怀很着急,顾不得这么多了,他严肃地说:“我现在有急事立即向主席汇报,你先进去通报一声。”警卫员哪里敢进去叫醒毛泽东,还想阻拦,彭德怀则直接推门而入。毛泽东被屋外的声音吵醒,一听是彭德怀的声音,便大声说:“原来是彭大将军来了,快进来,快进来!”

影响了毛泽东休息,彭德怀表达愧疚。两人坐下,毛泽东便急切询问前线情况。彭德怀性格向来耿直,说话办事也不拐弯抹角,他表示志愿军现在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后方运输线遭到美军空袭严重,目前靠着车拉、马驮、人背来运送物资,结果作战周期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

毛泽东听得很仔细,等彭德怀讲完后,他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老彭,现在来看中央对志愿军情况还是了解不够。从现在情况来看,这场战争能速胜就速胜,不能速胜就缓胜,不能急于求成。你给中央的意见是正确的,准备长期战争,尽量争取短期。”

两人会谈即将结束时,彭德怀沉痛地说:“主席,你把岸英交给我,可我没有保护好他,致使他在敌机轰炸中牺牲,这件事我是有责任的,我请求中央给予处分!”毛泽东长时间沉默,大口地抽着烟,彭德怀还介绍了毛岸英在司令部工作情况。

毛泽东站起来走到窗户前,背对彭德怀,望着窗外早已落叶的柳树,他开始轻轻吟唱南北朝时期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泽东非常喜欢庾信的诗,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他多次对庾信作品高度评价,尤其喜欢《枯树赋》。

毛主席和毛岸英

彭德怀一听毛泽东在吟唱《枯树赋》,内心更加自责。毛泽东转过身,对低头沉思的彭德怀说:

“老彭,你别自责了。你和洪学智、邓华等人也不是好几次差点出事了吗?岸英是主动申请去朝鲜战场的,我们有千千万万的战士牺牲在朝鲜了,岸英只是其中一个嘛。岸英是为保家卫国牺牲的,我为他感到骄傲。”

毛泽东抽了一口烟继续说:“老彭,岸英只是牺牲战士中的一个。别人的儿子能马革裹尸,毛泽东的儿子就不行?哪有这样的道理啊?哪个战士不是血肉之躯?不是父母养的?不要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了一件大事,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毛泽东一席话,说得彭德怀老泪纵横,他深感主席的伟大,同时被毛泽东的豁达胸怀所感染。离开时,毛泽东再次让彭德怀注意志愿军司令部安全问题。

毛岸英因在大火中牺牲,遗体损坏严重,志愿军司令部就临时做了一口棺材,暂时葬在大榆洞附近的山坡上。出于对儿媳刘思齐的关心,毛泽东决定暂时向她隐瞒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直到两年后她才获悉这一噩耗。

关于毛岸英葬在何处,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当时沈阳已经修建了志愿军烈士陵园,刘思齐等人提议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下葬。刘思齐的想法无可厚非,当时杨根思、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以及在朝鲜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遗体都运回国葬入志愿军烈士陵园。

朝鲜毛岸英墓地

1954年,朝鲜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修建,志愿军司令部向中央发去电报,提议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下葬。彭德怀一番考虑,认为如果毛岸英和志愿军烈士葬在朝鲜,更具有教育意义,它表明中朝的友谊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

彭德怀还想到三年前毛泽东跟他的一番对话,称“岸英也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中的一个。”彭德怀从国家大局角度,给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提议毛岸英葬在朝鲜:

总理: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对于彭德怀的提议,周恩来也表示同意,当即在信中批示意见,随即转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批示:“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里,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一切从简安排。”

1955年初,毛岸英从大榆洞迁葬到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1959年2月,刘思齐赴朝给毛岸英。出发前,毛泽东对儿媳说:“思齐儿,代为向岸英问好,说爸爸很想他,但是现在无法去看他。”

毛岸英遗物

1990年,中央警卫局全面清理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的遗物。大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柜子一角,发现主席悄悄珍藏的毛岸英衣物,一件衬衣、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它们都是旧的,是毛岸英生前穿戴过的。刹那间,现场所有人泪流满面。

这些衣物是毛泽东在毛岸英牺牲后,私下收藏起来的,它们被叠得整整齐齐。毛泽东逝世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它们被主席悄悄珍藏26年。在无数个夜晚,习惯夜晚工作的毛泽东,悄悄拿出这些衣物叠了又叠,这种老年丧子的悲痛,他不愿向外界透露一丝一毫。

兄弟,妻子,儿子,侄子,战友,都相继牺牲在战场。毛泽东也想把毛岸英留在身边,可他毅然选择让他走向战场,为了就是那句话,“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谨以此文纪念毛岸英烈士。正如毛岸英墓碑上的那句话,“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标签组:[历史] [中国近代史] [毛泽东] [世界历史] [毛岸英] [彭德怀] [马克思主义] [电报] [朝鲜局势] [赵南起] [叶子龙] [枯树赋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80164.html

相关阅读

《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牵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

2025-04-28

《庄子·杂篇·让王》简介

“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2025-04-28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墓园简介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

2025-04-28

《庄子·杂篇·徐无鬼》简介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全篇大体可分为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侧乎”,写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魏武侯的喜悦,借此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第二部分至“君将...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简介

《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

2025-04-28

庄子《知北游》译文赏析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2025-04-28

《庄子·杂篇·庚桑楚》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简介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

2025-04-28

《庄子·外篇·知北游》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2025-04-28

《庄子·外篇·田子方》简介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