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你,真的“社恐”吗

发表于话题:
发布时间:2022-03-10

小组讨论时不敢与不熟悉的同学交谈,更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当众演讲时,不管准备得多充分,上台后还是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路上遇到同事总想回避,不敢大方打招呼;听到手机铃响就恐惧,不敢接听……当“社恐”人把自己的日常分享到网络,迅速就能找到一群“病友”,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病。

戴好帽子、塞上耳机、看着手机,最好再戴一副遮住半张脸的墨镜才敢出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青年,又或许,你也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员?

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

豆瓣app截图

“社交恐惧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现代人因为压力变大,很多人都会面对一些社交焦虑障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一花说,“社交恐惧”一词很流行,很多年轻人也是抱着玩梗自嘲的心态谈论“社恐”,社交恐惧并没有像其他精神疾病一样被公众重视,“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病理上关注社交恐惧患者。”

1、“社恐”究竟为何物

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会选择求救吗?

图源网络

“我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这个最近在网上火起来的段子出自一名脱口秀演员,寥寥数语,虽然夸张,但精准戳到了很多“社恐”人的痛点:不敢社交,一面对人群就紧张焦虑。

“社交恐惧是指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通常在青少年时期起病,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李一花解释说,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

研究显示,社交恐惧症通常始于童年或青春期,大多数人在20多岁之前就已经发病,也有一小部分人会在成年后患上这种疾病。有些人可以确定他们社交焦虑开始的时间,并将其与特定事件联系起来(例如进入新的班级或因某次成绩不好被耻笑),也有人无法确定起源。

而现在,社交恐惧从医学概念演变为网络上大家互相调侃的梗。“‘社恐’一词其实是被泛化了”,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看来,很多年轻人现在是和聊得来的人疯狂聊,聊不来就贴上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

“社恐”被泛化,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病理性社交恐惧症人群也在增多?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牟晓东说,与其说社交恐惧人群有增多趋势,不如说更多人了解到自己可能有社交恐惧倾向。“在过去物质生活尚不丰盈的年代,人们很难关注自己是否有心理障碍,而现在人们对心理学科、对自己的认识都在加深。”牟晓东分析道。

“现在的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占多数,高高矗立的楼房打破了过去邻里无间的状态,从年幼时起他们的社交频率就比上一代低很多;而且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兴起,社交媒体软件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牟晓东说,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躲在手机屏后,不习惯把自己暴露在人前,这都可能造成社交恐惧症多发于当代年轻人中。“广义上的社交恐惧症确实可以说是现代人的通病了,有些人的‘社恐’达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但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他说,现代社会虽不至于“人人皆社恐”,但“社恐”现象确实值得更多关注。

“我们不能将‘社恐’简单归因于内向或害羞,内向的人只是喜欢自己安静地工作,并不会害怕人,这要加以区分。”李一花提醒道。

2、“社恐”人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面对人群时就有焦虑感呢?刘利(化名)就是一名“社恐”人,他曾做过某心理机构发布的社交焦虑障碍自测量表,测试结果是患有中度社交焦虑障碍。“当我面对人群的时候总有焦虑心情,比如和同学聊天时,如果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就会认为,他是不是觉得我刚说的事情很无聊?久而久之,我就很害怕和人打交道。”刘利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紧张和焦虑感让他面对人群时总想“逃离”。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刘利的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认知加工偏差。社交恐惧症往往与认知加工偏差有关,比如在面对社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消极的解释。

“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在面对社交人群时焦虑,是因为担心自己举止失当,害怕因此而被人群嘲笑或是得到负面评价。他们也害怕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被别人识破,进而得到负面评价。”牟晓东总结了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

图源网络

为了提高社交能力,刘利也曾看过社交沟通技巧的相关书籍,但他感觉这对改善他的社交恐惧症状帮助不太大。“我学会了很多交流技巧,但依然害怕和人聊天。每次聊天时我都很在意对方的感受,于是就事事顺着他们说,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刘利说,很多“社恐”人都像他一样,内心其实很期待一段愉快的交流,所以会在社交时“讨好”对方。但“讨好式”社交的感受并不好,于是很多“社恐”便慢慢放弃了社交,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和外界接触。

“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博士王明睿借用村上春树这句话总结了“社恐”人的复杂心态。“社交恐惧症人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社交中无法获得认同感,或者说害怕在社交活动中得不到内心希望的认同。”王明睿分析道。他认为这和教育方式有关系。“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倾向于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认可,比如在交流中得到老师的认可、亲戚的认可等,而不是鼓励孩子在社交中单纯地表达自我。”在他看来,这就使得孩子们在长大后对获得认可的需求非常高,一旦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期待中的认可,就容易产生回避心态。

3、“社恐”需要治吗

“80%的‘社恐’人不必进行相关治疗。”这是牟晓东根据接诊经验得出的数据。“这部分患者虽然也有社交恐惧的相关症状,但可以通过做不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减少社交活动频率等保持正常生活。”

那么社交恐惧症状达到何种程度就应该求助专业人士呢?牟晓东给出一个判断标准:社交恐惧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当社交恐惧症已经给日常工作、生活造成障碍,使得社会功能受损时,‘社恐’人就该考虑求助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了。”李一花说,患者在就医前也可以先做一些医院或心理机构发布的相关自测量表,判断自己社交恐惧症状的严重程度。

谈及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为何需要积极就医,王明睿解释道:“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病因都是极具个性化和偶然性的,对病因的深层探寻是一个高度专业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士完成。”王明睿分享了他接触的一个病例:“我曾接触过一位叫陈莉(化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她当时已经严重到不敢出门见人,每天只在夜里无人时去公寓的自动贩卖机买点必备食品。”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中学邀请心理医师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廖海金摄/光明图片

在陈莉第一次就诊时,她告诉心理医生自己是突然间无法见人的,此时不但不敢出门见人,微信也已卸载,手机信息通通不回复。经历了半年的精神治疗后,心理咨询师得知陈莉从小遭遇过家暴,这导致她长大后极力希望独立生活,所以她一直想要证明自己不需要父母的资助也可以过得很好。但之后她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工作上得不到认同这件事对她产生了刺激,她开始自我贬低、自我批判,进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交恐惧。

“最初,陈莉自己并没有将儿时家暴、工作挫折和自己突然患上的社交恐惧症联系在一起,她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找到致病的结构性事件,那么也就找到了治愈的基石。只有找准了心结,才能把它打开。”王明睿说。

“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往往还伴随着抑郁症。”牟晓东提醒,社交恐惧症状加重时,抑郁程度很可能也加深了,此时患者应该再测一份抑郁程度量表,有问题及时就医,“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病因往往很复杂,需要由专业人士诊断。”

此外,药物治疗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不需要长期服药,但当有重要社交活动比如上台演讲时,他可以通过提前服药平稳情绪,这样上台后就不会太紧张焦虑。但要注意,患者不管是长期还是临时用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牟晓东说。

4、轻度“社恐”可以自愈吗

如今,在社交网络平台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症状较轻,没有达到必须就医的程度,但像刘利一样,很多“社恐”人虽然表面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内心对愉快自如的社交活动仍有很大需求。

微博话题截图

“程度较轻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尝试脱敏治疗,也就是主动去靠近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李一花建议,“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交情境的回避意味着患者永远无法脱离恐惧。也就是说,如果想消除对社交情境的恐惧,就应该先靠近恐惧。”

李一花举例说:“比如有些‘社恐’人害怕当众演讲,此时他就可以多靠近或者经常接近有当众表达的情境,当真正发生的时候,如果并没有发生患者预设或者想象的结果,那患者就不会再因当众演讲而过度紧张焦虑。这样的成功经验对患者的治愈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新的经验,那么恐惧就会一直存在。”

在李一花看来,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我的场景很多,如果“社恐”人总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壳”里,很容易错失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旦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模式改善了,那么他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李一花鼓励程度较轻的“社恐”人尝试自愈。

“社恐”人的自愈之路还可以搭配正念疗法,牟晓东补充说:“比如‘社恐’人可以经常冥想,多告诉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交活动,进而拥有更积极的情绪。”他特别提到,‘社恐’人不要总觉得别人正在关注和评价自己,给自己制造无端的焦虑。事实上,别人并没有那么的关注你的一举一动,更不会觉得你很糟糕。切忌盲目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胡乱给自己下结论。

王明睿鼓励“社恐”人多参与可以表达自我的社交活动。“相比玩桌游和剧本杀,小龙虾才是更有效的社交工具。因为大家在玩剧本杀等游戏时,其实还是在说游戏中人物的语言,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只有嗍着小龙虾时,大家才会放下手机面对面坐在一起表达自我,这才是有效社交。”他笑着建议,多和朋友嗍几顿小龙虾,“社恐”可能就自愈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拥有适当而舒适的社交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当我们找到更好的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时,世界也会向我们展示更美好的一面”,王明睿最后说。

标签组:[社交恐惧症] [恐惧症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88369.html

相关阅读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几千年来,龙已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民族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每...

2025-04-14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

2025-04-14

清朝妃子为何戴&"一耳三钳&"

随着《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播出,很多人开始研究起清朝时期后妃们的装束,其中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就是“一耳三钳”,也就是一只耳朵戴三个耳环。为什么要戴三个耳环?这种习惯的原因又是什么?满族习俗乾隆皇上...

2025-04-14

拿破仑法典的立法原则是什么

《拿破仑法典》内容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确认了人民财产所有权的原则。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例如第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

2025-04-14

《拿破仑文选》的作品思想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诸多精英人物的高度评价。《拿破仑文选》虽然反映的只是拿破仑的一部分军事思想,而且许多具体论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但他的军...

2025-04-14

拿破仑三角形是什么

拿破仑定理则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已知最早提出的一个几何定理:“以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向外构造三个等边三角形,则这三个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中心恰为另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该等边三角形称为...

2025-04-14

《色·戒》:张爱玲历经二十五年才完成

《色戒》是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小说,作者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

2025-04-14

《红楼梦魇》:另类的张氏 “红学”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结晶。、书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

2025-04-14

古代妻妾制度反映了什么

娶妻纳妾,妻,为何叫娶?妾,为何叫纳?这一娶一纳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为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府第的贾府就有着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在贾府,妻子可以当家作主,...

2025-04-14

《天才梦》:张爱玲首次获奖文章

《天才梦》一文为张爱玲18岁时的创作散文,也被她视作自己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该散文为当年的上海《西风》杂志获奖征文,当时的张爱玲尚为香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原刊《天才梦》,1941年上海西风出版社出...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