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为什么越愚蠢的人,反而越加的自信?

发表于话题:为什么越普通越要自信
发布时间:2022-04-22


1、史上最愚蠢抢劫犯

话说1995年,美国的匹兹堡在间隔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两家银行被抢劫了。

一个块头很大的男人,不带面罩、当然也不杀人灭口,就这样大摇大摆、光明正大的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

这么明显的线索,警方当然立马就锁定了嫌疑犯,并且快速找到了他——44岁的惠勒,不过惠勒表示坚决否认,称自己从来没抢劫过银行。

于是警察给他看了强有力的证据——监控录像,惠勒看完以后一脸震惊的说,“这不可能,我明明脸上涂了柠檬汁的,你们怎么可能看得见我??”

原来惠勒从电视里学到了一个技巧,用柠檬汁在纸上写字是看不出来了,只有当纸片被慢慢加热以后,字体就会慢慢的颜色变深,一点点显现出原本的内容。

于是惠勒脑洞就被打开了,他觉得只要他在脸上涂满柠檬汁,那么只要他不主动靠近热的地方,他就是是完全隐形的,那么当然监控录像也就拍不到他的脸了。

这个神一样的逻辑把警察们都惊呆了,差点以为他是精神病患者。

当然最后证明他不是,他只是一个世界上最愚蠢的抢劫犯而已。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邓宁和贾斯廷•克鲁格觉得这个事儿特别神奇,于是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著名的——达克效应。

能力越低的人,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越容易过度自信,错误的高估自己。

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人,你会发现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有些人明明长相一般,但总是对自己的容貌蜜汁自信,觉得别人时刻贪图自己的颜值。

有的人明明没有幽默感,却总觉得自己讲的笑话简直太好笑了,太有幽默感了。

还有的人明明学识一般,却总以博学聪明认知,对于别的人、别的事指指点点,还总觉得别人辜负了自己的金点子。

这种认知偏差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当中,达尔文说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自信。

2、世界上有20%人是笨蛋

那么世界上无知的人多不多呢?

很多,至少有20%。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让他们做判断。

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这样的离谱观念列举了很多条。

但是结果却表明,每一条离谱的观念,民意调查中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的离谱,多么的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

这些人知识的匮乏看起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我们觉得很多脑残的诈骗方式屡屡能够得逞的主要原因。

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每一个时间点知识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在每一个时间点,都会有一个20%效应。

比如《赫芬顿》邮报时代,那些看起来荒诞的观念,也许往回溯200年,这些观念就是最聪明的那些人才会去思考的问题。

比如现今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每一分钟最前进的知识在往前走,最无知的知识也在往前走,此时此刻最无知的知识,依然有其20%的受众群体。

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在哈佛大学学生的思维里,和在太平洋南部群岛的土著人思维里,一个是最前沿的知识,一个认为是最无知的幻想。

不过,只要人类社会还是在科学这条主干线上去演化的,那么知识就是一个正月与否的评判标准,那么自然就会存在最愚蠢的20%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最落后,最愚蠢的信息尾气里。

更加无奈的是,这些知识匮乏的20%人,他们并不觉得这是尾气,因为还有达克效应。

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前锋部队,越聪明却越谦卑和迷茫,知识的尾气大军,越无知,缺越自信和一往无前。

3、走出愚蠢的迷宫?

那么我们这么知道自己是笨蛋,还是聪明的探索者,还是处于中间的普通人呢?

有人说这并不重要,只要努力往前挪,总是能够避免尾气污染,冲到知识的最前沿的。

然而,并不一定。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知识舒适区里现世安稳,谁稀罕那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和焦虑啊?

毕竟对于那个愚蠢抢劫犯来说,告诉他他错了,那么他也许会开始怀疑他自己的整个人生的。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拒绝接受新的观念,也拒绝相信颠覆性的知识。

每一个知识和观念,背后都是一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土壤,爸妈有爸妈一代的匮乏时代土壤,80后90后有他们一代的信息时代土壤,00后10后有他们的自主自尊自我实现土壤。

不同的土壤,注定了不同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定下来了,那么你也就定下来了,知识进步的洪流从你身上流淌而过,刚到你的时候你是最前沿,将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就在吃尾气了。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同样带来了另一种麻烦,那就是科技为了迎合我们的人性,会把我们每个人困在知识洪流的一个区域内,无法逃离。

比如像今日头条,信息的推送都是根据大数据推荐的,类似于定制式的。

我们只会接受我们喜欢看的,随着我们看的越多,那么同样的信息和观点就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室效应

这样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大脑里那个“无知”的神经元越来越被固化,渐渐的,我们就被困在有限的区域内,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顽固。

知识进步的洪流,科技发展的步伐,永远不停下,而你依然在原地自high,自信的自high。

所以,当你觉得你懂得了很多的时候,记得警醒自己,也许你已经在知识进步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标签组:[鎯犲嫆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95027.html

相关阅读

清明时节会“雨纷纷”的原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笔下的这首《清明》流传至今已成为经典。其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更是点名了清明时节的天气情况。那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雨纷纷“呢?...

2025-04-12

苗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

2025-04-12

和尚化缘是为了什么

古代和尚经常要手持钵盂,游走四方,化缘求食。就连《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也要手托紫金钵盂,腾云驾雾地前去为唐僧化缘。和尚化缘可并不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事实上古代寺院多有功德田产,还有一...

2025-04-12

麻将:中国人的社交方式

如果说外国人的社交方式是舞会和看电影,那么中国人的社交方式就是吃饭和打麻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一旦有了几轮麻将的“合作经验”,就会变成熟人了。可能年轻人现在还不觉得打麻将是什么大事情,但是有很多生意,...

2025-04-12

为什么要过三八妇女节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Day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

2025-04-12

“面试”如何毁了孟浩然

识时务者为俊杰,视时、视事而动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孟浩然,40岁出头,人到中年,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与抱负愈发强烈,下定决心赴京赶考,求取功名。作为诗人,孟浩然早已声名在外,朝中重臣王维与他情同手足。而面...

2025-04-12

古人是怎么阅卷的

对于高考阅卷工作,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该是阅卷的认真程度和公平性。在古代,大家肯定也是这么个心情。位于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曾是中国科举最大的考试场所,自然也是最大的阅卷中心。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阅卷...

2025-04-12

苗族男女是怎样表达爱意的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最重情义,彼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才可赠物为凭。并有定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请媒说亲,叫“讨口风”,到女家央求次数越多越好,叫做“亲要多多求为贵”,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

2025-04-12

清明节在国外有哪些习俗

印尼华人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

2025-04-12

国内清明节的各地习俗

广东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

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