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愿我们远离泡沫人生

发表于话题:人生就像泡沫
发布时间:2021-05-11

上个时代的人,做过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儿女的人生体系架构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假设上,我们人生的轨道似乎在出生那刻就已经被规划好了。

我暂且称之为“泡沫人生”,意思就是这个体系早晚会塌。

前阵子参加一个会议,顺道经过了北京大学。因为疫情管控,学校是不让外人出入的,我就看到很多游客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那辉宏的北大东门合影。

我好奇般地多驻留了一会,发现虽然照相的主体人物虽不一样,但每对照相的母子或者父女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家长面带笑容,眼神殷切,孩子万般无奈,生无可恋。

那个场景,顿时让我想起了以前上学时,我父亲天天对我的口号:“考上清华,要啥买啥”。可他不知道的是,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焦虑的。

毕竟当时的我仅仅知道清华在北京,知道有个地方叫清华园,那是全国大多高考生的向往。

而我,只想考到哪算哪。毕竟十年筑梦,一朝破碎的感觉,是很可怕的。



降低期望,是一种很容易让自我开心的生活方式。

上中学时,常常会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争第一,不是班级第一就是年级第一。我爸知道我学习不好,但哪怕是这样,也希望我能在我拿手的科目——数理化上,能拿到全班第一。

等上了大学,学了概率论后才发现,这种输赢意识其实是上一代给我们灌输的最扯淡的逻辑。

上小学我们要当大队长,上中学我们要当班里第一,上大学我们要挑工资高前景好的专业,娶老婆我们要找最美的,再等到养孩子,我们要养能当大队长、班里第一、会赚钱的娶漂亮老婆的孩子。

这个场景细思恐极。

这个时代的规则实际上非常简单的,所有那些我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只不过是一个范围内的功利极大值而已。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那你就是赢家。

就像考研一样,不需要你考满分或者做到多么完美,你只需要比你的对手们好一点点就行了。

至于前面讲的那一套体系,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都是想赢的,但却不知道“赢”是什么。

在那个体系下,所有人都是靠着别人打分下活着,努力的目标就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分数。

在那个体系下,赢的标准是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之上。

在那个体系下,说的就是我们自己。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事件越发越多,愈演愈烈,反映这个时代很大的一个问题症结,就是我们看似活得像一个光鲜亮丽的壳子,但很多人不是为自己而活,或者不知道为何要活。

很多人年幼时会听到的话是:“你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

考上大学后很多人听到的话是:“你都已经让别人羡慕了,你能有啥不开心的啊?”

可我开心就是开心,不开心就是不开心啊,别人羡慕死我跟我开不开心有关毛线关系啊!

上个周末,我和近十年未见的初中同学在北京小聚。其中一个同学毕业自剑桥,而在分享她的经历时,我才知道她曾经也是那么的叛逆。

她讲到,高三那年为了想要出国,她与家里人抗拒斗争,为此,她高三叛逆,整整一年都没有上课,跑到对面西工大的操场上,看喜欢读的书,学英语,交了个法国男朋友,以及成功出国。

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很有价值观的人,追求她所追求的,不是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而开心,而是追求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而开心。

而这一切的和谐,可能还是归功于她的父母的妥协,没有剥夺她的自由,她的理想,以及最后的快乐。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钱理群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很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

这类人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还没有“赢”的——他们还是想赢;另一种是他们已经“赢”了,但不知道为何要赢。

没有赢的人不会想太多,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下次一定能赢,而赢了的人则比较苦了,因为他们赢了后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赢。

因为没有人教他们为什么要赢,或者教他们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逼着他去赢。

这种现象让我觉得我们有时活得像“没有灵魂的淘金人”,但如果我们都活得没有灵魂,我们又怎么期待下一代有灵魂?

之前和同学说起大学生自杀的问题时,我告诉她,人有时候会走向极端,有一种原因是不愿意接受失败,或者不愿意接受前往比自己现在层面低的地方而放弃自己罢了。

有些人从小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称许,但他们也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这其中的核心的问题就是缺乏价值观以支撑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感。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一句话涵盖就是——物质是手段,精神才是目标。

就好比对于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争论总是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中进行。

我是力挺唯心的,因为我知道我挣钱不是为了给下一代烧纸玩的(举例而已,谨记焚烧人民币犯法),是为了享受生活的,是为了开心的;我知道读一个好大学不是为了见亲戚倍儿有面子的虚荣的,而是为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风气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浮躁”。每个人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看着别人的奢靡幻想自己的城堡,进而让自己泡沫般的人生体系越垒越高,等高到内心世界支撑不住的时候,它就会塌。

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塌,但我知道泡沫终会消散。如果没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且受困于别人的评价,那么就会觉得自己的优秀,完完全全来自这个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来自别人的点赞,而非自己。

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欲望机器,因为这是十分致命的,没有内核的体系终究会在欲望膨胀到极限之后全盘崩溃。

不要觉得好工作和好大学是生活的唯一出路。要自己先相信,那些只是手段,我们要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找到那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穷极一生生活在别人的茶余饭后,等到临终时才反省自我,悲哀得仿佛从未为自己而活。


五月份的时候,我和几位清华的朋友厮打在一片,他们是我的高中同学,以及同学的同学。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不是讨论人生未来,也不是聊比赛课题,而是一起打游戏。

和他们几个月的相处,我发现他们的胜负心十分强烈,稍有劣势就会自闭或者发脾气。

可赢了又怎么样?况且输才是大概率事件。

且不论赢还是输,重点一定是它好玩啊!

“人人都想赢,而我只想做个玩家。”

愿每个人做一个合格的玩家。


标签组:[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kandian5.com/articles/9838.html

相关阅读

俄罗斯族是中国人吗

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不过在只在族群内部使用俄语,社会交流上都使用汉语与汉文。通俗点来讲就是: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历史渊源,俄罗斯属于归化民族,三次大规模迁徙我。属于...

2025-04-08

俄罗斯族的礼节与汉族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

2025-04-08

中国为什么会有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

2025-04-08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录

《倾城之恋》是由张爱玲所著的爱情小说,也是她作品中较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1、你如果认识从前...

2025-04-08

张爱玲散文集经典语录30句

1、惟其平淡,才能够自然。——1936《书评四篇》之《〈若馨〉评》2、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1939《天才梦》 3、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

2025-04-08

张爱玲《第一炉香》唯美语段

1、静默三分钟,倒像致哀似的。2、把女学生装扮得像赛金花样子容貌,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3、两个人一块儿坐着,非得谈话不可吗?4、宝蓝瓷盘里一棵神仙掌,恰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

2025-04-08

张爱玲独特的张腔语言

自创新词、词语混搭、比喻、移情、通感……独特的“张腔”语言,是张爱玲在“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之外,深度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张爱玲自创新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双音节词组合,二是叠音词...

2025-04-08

兵马俑在国外享有哪些评价与赞誉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

2025-04-08

“女大十八变”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会说“女大十八变”,用来夸赞女孩子越长大越好看,与以前完全是两种样子,但是这其中的“十八”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吗?这个十八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女孩子长到十八岁之后,与以前不一样,还是说从小到...

2025-04-08

苗疆蛊术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对于蛊似乎有一种迷信。《辞源》中“蛊”字有四种解释:①毒害人之物也;②谷皮也。谓谷中虫也;③事也;④惑也。一般人心目中的“蛊”,与民族学家有兴趣传道的“蛊”,都是第一种解释,即蛊毒之蛊,其他的几...

2025-04-08